不确定环境下中国集群企业捆绑式合作创新的演化机理
附件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8-28页 |
2.1 中国产业集群的历史 | 第18-21页 |
2.1.1 产业集聚化阶段 | 第18-19页 |
2.1.2 产业集群化阶段 | 第19页 |
2.1.3 产业转型和升级阶段 | 第19-21页 |
2.2 中国产业集群的现状 | 第21-28页 |
2.2.1 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 | 第21-24页 |
2.2.2 中国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 | 第24-28页 |
第三章 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模式及创新 | 第28-36页 |
3.1 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第28-30页 |
3.1.1 原生型产业集群 | 第28页 |
3.1.2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 | 第28-29页 |
3.1.3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 | 第29页 |
3.1.4 园区型产业集群 | 第29-30页 |
3.1.5 嵌入式产业集群 | 第30页 |
3.2 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 第30-32页 |
3.2.1 基于分析角度的不同 | 第30-31页 |
3.2.2 基于产业组织结构特点 | 第31-32页 |
3.3 中国产业集群的合作创新 | 第32-36页 |
3.3.1 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 | 第32-33页 |
3.3.2 产学研互动型合作创新 | 第33-34页 |
3.3.3 政府主导型企业集群创新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不确定环境下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 | 第36-45页 |
4.1 环境不确定性的概念 | 第36-39页 |
4.2 集群企业的合作创新模式 | 第39-41页 |
4.2.1 互补式合作创新 | 第39页 |
4.2.2 嵌入式合作创新 | 第39-40页 |
4.2.3 捆绑式合作创新 | 第40-41页 |
4.3 集群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 | 第41-43页 |
4.3.1 资源宽度低-重叠度低 | 第41-42页 |
4.3.2 资源宽度高-重叠度低 | 第42页 |
4.3.3 资源宽度高-重叠度高 | 第42-43页 |
4.3.4 资源宽度低-重叠度高 | 第43页 |
4.4 集群企业的环境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集群企业捆绑式合作创新的演化机理 | 第45-69页 |
5.1 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45-48页 |
5.1.1 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 第45-46页 |
5.1.2 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5.2 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 | 第48-60页 |
5.2.1 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48-53页 |
5.2.2 演化路径分析 | 第53-58页 |
5.2.3 参数设定分析 | 第58-60页 |
5.3 计算机仿真 | 第60-69页 |
5.3.1 协同收益较小 | 第60-63页 |
5.3.2 协同收益适中 | 第63-66页 |
5.3.3 协同收益较大 | 第66-69页 |
第六章 集群企业捆绑式合作创新的案例研究 | 第69-73页 |
6.1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概况 | 第69-70页 |
6.2 张江高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径 | 第70-71页 |
6.3 案例分析 | 第71-73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73-77页 |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73-74页 |
7.1.1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7.1.2 政策建议 | 第74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4-77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74-75页 |
7.2.2 未来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