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地·人”视阈下东北鼓吹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专著及书籍 | 第10-11页 |
(二)期刊论文类 | 第11页 |
(三)博硕论文类 | 第11-12页 |
(四)会议资料类 | 第12-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田野调查法 | 第13-14页 |
(三)文本分析法 | 第14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音·地·人”视阈 | 第14页 |
(二)鼓吹、鼓吹乐与东北鼓吹乐 | 第14-16页 |
本论 | 第16-41页 |
一、东北鼓吹乐概述 | 第16-20页 |
(一)鼓吹乐与东北鼓吹乐 | 第16页 |
(二)东北鼓吹乐的历史积累 | 第16-19页 |
(三)东北鼓吹乐分布 | 第19-20页 |
二、东北鼓吹乐特质分析 | 第20-31页 |
(一)乐器形制及乐队演奏形式 | 第20-24页 |
(二)演奏曲牌及分类 | 第24-26页 |
(三)曲体的进化 | 第26-31页 |
三、东北鼓吹乐的音·地·人表层关系 | 第31-34页 |
(一)东北本土方言大跳音程的运用 | 第31-32页 |
(二)冀东呔儿方言小三度音程的运用 | 第32-33页 |
(三)鲁北、辽南沿海地区方言级进音程的运用 | 第33-34页 |
四、东北鼓吹乐的音·地·人深层关系 | 第34-36页 |
(一)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 | 第34页 |
(二)东北地区的民族包容性 | 第34-35页 |
(三)东北人的鼓吹乐审美定势 | 第35-36页 |
五、东北鼓吹乐的音·地·人储存关系 | 第36-41页 |
(一)民俗中的东北鼓吹乐 | 第36-38页 |
(二)东北鼓吹乐的储存保护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