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幼儿言语发展水平的诊断模型研究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0-26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 (一)幼儿发展评价发展趋于“真实性” | 第10-11页 |
| (二)教师评价在落实中呈现“模糊性” | 第11-12页 |
| (三)构建语言领域评价模型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一)幼儿言语发展 | 第14-15页 |
| (二)诊断与模型 | 第15-16页 |
| (三)幼儿言语发展的诊断模型 | 第16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 (一)关于真实性评价的研究 | 第16-19页 |
| (二)关于幼儿言语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 (三)关于教育建模的研究 | 第22-23页 |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24页 |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24-26页 |
| 第二部分 建模的基础 | 第26-33页 |
| 一、定性的建模方法 | 第26-29页 |
| (一)理清建模基本步骤 | 第26-27页 |
| (二)确立建模方法 | 第27-29页 |
| 二、建模的基本认识 | 第29-33页 |
| (一)建模的价值取向 | 第29-30页 |
| (二)建模的原则 | 第30-31页 |
| (三)建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 第三部分 模型的设计与建立 | 第33-65页 |
| 一、模型的设计思路 | 第33-34页 |
| 二、模型的建立 | 第34-65页 |
| (一)确立建模目标 | 第34页 |
| (二)提取建模要素 | 第34-51页 |
| (三)提炼描述模型结构 | 第51-65页 |
| 第四部分 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 第65-70页 |
| 一、模型的检验 | 第65页 |
| 二、模型的应用程序 | 第65-67页 |
| (一)总述 | 第66页 |
| (二)层级表结构介绍 | 第66页 |
| (三)具体应用程序 | 第66-67页 |
| 三、教师行动路径的选择 | 第67-69页 |
| (一)集体活动 | 第68页 |
| (二)游戏活动 | 第68页 |
| (三)日常活动 | 第68-69页 |
| 四、教师支持水平的预设 | 第69-70页 |
| (一)低级水平——按图索骥 | 第69页 |
| (二)中级水平——不拘一格 | 第69页 |
| (三)高级水平——通时合变 | 第69-70页 |
| 第五部分 模型的修正与评价 | 第70-78页 |
| 一、模型的修正 | 第70-74页 |
| (一)可接受和可应用程度 | 第70-71页 |
| (二)模型形式的便利性和合理性 | 第71-72页 |
| (三)模型内容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 第72-74页 |
| 二、模型的评价 | 第74-76页 |
| (一)模型质量的评价 | 第74-76页 |
| (二)模型的局限性 | 第76页 |
| 三、模型的应用前景 | 第76-78页 |
| (一)创新之处 | 第76-77页 |
| (二)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附件1 | 第81-83页 |
| 附件2 | 第83-84页 |
| 附件3 | 第84-88页 |
| 附件4 | 第88-8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89-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