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27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2.1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1.2.2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相关理论 | 第22页 |
1.2.3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 第22-24页 |
1.3 主要内容与基本结构 | 第24-2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2章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 第27-48页 |
2.1 技术创新内涵 | 第27-32页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2.1.2 技术创新的内涵 | 第29-32页 |
2.2 技术创新特征 | 第32-34页 |
2.2.1 技术创新的创造性 | 第32页 |
2.2.2 技术创新的市场性 | 第32页 |
2.2.3 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 | 第32-33页 |
2.2.4 技术创新的效益性 | 第33页 |
2.2.5 技术创新的协同性 | 第33-34页 |
2.3 技术创新的作用 | 第34-38页 |
2.3.1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 第34-35页 |
2.3.2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石 | 第35页 |
2.3.3 技术创新是应对市场变化的保证 | 第35-36页 |
2.3.4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因和手段 | 第36-37页 |
2.3.5 技术创新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助推器 | 第37页 |
2.3.6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 第37-38页 |
2.4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 第38-42页 |
2.4.1 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 第38-40页 |
2.4.2 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 | 第40-42页 |
2.5 技术创新的评价 | 第42-46页 |
2.5.1 技术创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42页 |
2.5.2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第42-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理论分析 | 第48-65页 |
3.1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内涵 | 第48-49页 |
3.1.1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提出 | 第48页 |
3.1.2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内涵 | 第48-49页 |
3.2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运行特征 | 第49-50页 |
3.3 建设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理论依据 | 第50-51页 |
3.4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构成 | 第51-63页 |
3.4.1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 第51-53页 |
3.4.2 创新资金服务平台 | 第53-57页 |
3.4.3 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 第57-59页 |
3.4.4 社会环境支撑平台 | 第59-62页 |
3.4.5 企业文化服务平台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 第65-83页 |
4.1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 第65-68页 |
4.1.1 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和分类 | 第65页 |
4.1.2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 | 第65-66页 |
4.1.3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66-68页 |
4.2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历程 | 第68-70页 |
4.3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 第70-76页 |
4.3.1 技术创新由封闭的企业行为向全球化合作转化 | 第70-72页 |
4.3.2 信息化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与发展 | 第72-73页 |
4.3.3 技术创新的重点向绿色环保转化 | 第73-75页 |
4.3.4 装备制造生产敏捷化 | 第75-76页 |
4.4 当代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趋势对我们的启示 | 第76-81页 |
4.4.1 技术创新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 第76-77页 |
4.4.2 基础科学的发展是原始性技术创新的动力 | 第77-79页 |
4.4.3 引进技术的再创新是工业化中期的必然选择 | 第79-80页 |
4.4.4 企业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 | 第80-81页 |
4.4.5 风险资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 | 第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 第83-104页 |
5.1 美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 第83-87页 |
5.1.1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 第83-84页 |
5.1.2 健全的合作型研究开发体系 | 第84页 |
5.1.3 促进技术创新风险投资的发展 | 第84-85页 |
5.1.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第85-86页 |
5.1.5 重视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建设 | 第86-87页 |
5.2 日本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 第87-92页 |
5.2.1 实施知识产权立国战略 | 第87-89页 |
5.2.2 加大对民间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 | 第89-90页 |
5.2.3 政府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 第90-91页 |
5.2.4 注重教育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 第91-92页 |
5.3 德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 第92-94页 |
5.3.1 大企业是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 第92页 |
5.3.2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 | 第92-93页 |
5.3.3 在制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资金投入 | 第93-94页 |
5.3.4 积极扶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 第94页 |
5.4 英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 第94-97页 |
5.4.1 制定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 第94页 |
5.4.2 支持高校创业以促进技术转移 | 第94-95页 |
5.4.3 创建技术创新中心 | 第95页 |
5.4.4 采取减免税收等措施促进技术创新 | 第95-96页 |
5.4.5 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 第96页 |
5.4.6 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 第96-97页 |
5.5 法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 第97-99页 |
5.5.1 实施“竞争力重点园区”技术创新战略 | 第97页 |
5.5.2 加强政府的干预作用 | 第97页 |
5.5.3 科研与企业合作 | 第97-98页 |
5.5.4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 第98页 |
5.5.5 采用多种投资方式 | 第98-99页 |
5.6 韩国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经验 | 第99-102页 |
5.6.1 政府主导技术创新活动 | 第99页 |
5.6.2 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 第99-100页 |
5.6.3 培育大型企业拉动技术创新 | 第100-101页 |
5.6.4 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 第101-102页 |
5.6.5 迅速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 第10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6章 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第104-127页 |
6.1 技术创新保障了企业经济效益平稳增长 | 第104-108页 |
6.1.1 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提高了企业效益 | 第104-106页 |
6.1.2 企业技术创新实力有下降的隐忧 | 第106-108页 |
6.2 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集群度和市场竞争力 | 第108-114页 |
6.2.1 基本形成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 第108-111页 |
6.2.2 涌现了一批具有技术创新实力的骨干企业 | 第111-112页 |
6.2.3 承接国家重点项目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第112-114页 |
6.3 企业创新机制基本确立与成果转化能力较低并存 | 第114-119页 |
6.3.1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初步确立 | 第114-116页 |
6.3.2 产学研合作机制基本形成 | 第116-118页 |
6.3.3 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 第118-119页 |
6.4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 第119-124页 |
6.4.1 技术创新资金渠道单一 | 第119-122页 |
6.4.2 科技人才结构仍需调整 | 第122-124页 |
6.5 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 | 第124-125页 |
6.5.1 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 第124页 |
6.5.2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124-12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7章 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构建 | 第127-148页 |
7.1 基本原则 | 第127页 |
7.2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第127-133页 |
7.2.1 大力推动企业建立科研设计机构 | 第127-128页 |
7.2.2 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化支撑体系 | 第128-129页 |
7.2.3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开发服务平台 | 第129-132页 |
7.2.4 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第132-133页 |
7.3 以规划指导企业提高竞争力 | 第133-135页 |
7.3.1 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 第133页 |
7.3.2 发展产业集群 | 第133-134页 |
7.3.3 打造世界级企业集团 | 第134-135页 |
7.4 加强中介服务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 | 第135-138页 |
7.4.1 积极发展专业化创新服务机构 | 第135页 |
7.4.2 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 | 第135-136页 |
7.4.3 发展技术创新孵化平台 | 第136页 |
7.4.4 培养科技中介服务专业人才 | 第136-137页 |
7.4.5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 | 第137页 |
7.4.6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 第137页 |
7.4.7 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自身建设 | 第137-138页 |
7.5 建立开放的人才服务网络 | 第138-139页 |
7.5.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第138-139页 |
7.5.2 实行定期培训制度 | 第139页 |
7.5.3 实施人才激励政策 | 第139页 |
7.6 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撑体系 | 第139-145页 |
7.6.1 企业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强度 | 第139-140页 |
7.6.2 政府加大扶持资金支撑力度 | 第140-141页 |
7.6.3 建立多渠道社会投融资体系 | 第141页 |
7.6.4 税收支持的政策选择 | 第141-143页 |
7.6.5 财政投入的政策选择 | 第143页 |
7.6.6 加大金融信贷资金投入 | 第143-144页 |
7.6.7 完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 | 第144-145页 |
7.7 优化企业自身创新环境 | 第145-146页 |
7.7.1 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 第145-146页 |
7.7.2 培养员工积极的创新精神 | 第146页 |
7.7.3 重视建立学习型组织 | 第146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8章 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的保障措施 | 第148-165页 |
8.1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 第148-153页 |
8.1.1 设立三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协调指导机构 | 第148-149页 |
8.1.2 编制东北装备制造业区域技术创新规划 | 第149-151页 |
8.1.3 营造区域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环境 | 第151-152页 |
8.1.4 调整国家科技计划资助方式 | 第152-153页 |
8.2 积极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 第153-157页 |
8.2.1 组建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 | 第153-154页 |
8.2.2 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中心 | 第154-156页 |
8.2.3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机制 | 第156-157页 |
8.3 完善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政策 | 第157-163页 |
8.3.1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 第157-158页 |
8.3.2 科学接纳国际产业转移 | 第158页 |
8.3.3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第158-160页 |
8.3.4 以大项目带动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 第160-161页 |
8.3.5 完善东北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体系 | 第161页 |
8.3.6 转变技术创新模式 | 第161-162页 |
8.3.7 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 | 第162-163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73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65-170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70-172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72-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