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商用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简介 | 第17-22页 |
1.2.1 驾驶室悬置系统结构及功能 | 第17页 |
1.2.2 驾驶室悬置系统分类 | 第17-18页 |
1.2.3 螺旋弹簧式驾驶室悬置系统特点 | 第18-19页 |
1.2.4 空气弹簧式驾驶室悬置系统特点 | 第19-20页 |
1.2.5 橡胶垫式驾驶室悬置系统特点 | 第20-21页 |
1.2.6 液压式驾驶室悬置系统特点 | 第21-22页 |
1.3 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1.3.1 驾驶室悬置及整车建模方法 | 第22-25页 |
1.3.2 驾驶室悬置系统隔振分析与优化方法 | 第25-27页 |
1.3.3 驾驶室悬置元件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驾驶室悬置系统建模与模态分析 | 第31-62页 |
2.1 基础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结构及建模流程 | 第31-33页 |
2.1.1 基础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结构 | 第31-32页 |
2.1.2 驾驶室悬置系统建模流程 | 第32-33页 |
2.2 驾驶室悬置系统参数获取 | 第33-41页 |
2.2.1 驾驶室转动惯量获取 | 第33-37页 |
2.2.2 橡胶元件刚度获取 | 第37-41页 |
2.3 驾驶室悬置系统建模 | 第41-43页 |
2.3.1 驾驶室前悬置总成建模 | 第41-42页 |
2.3.2 驾驶室后悬置总成建模 | 第42页 |
2.3.3 驾驶室建模 | 第42-43页 |
2.4 驾驶室悬置系统整体刚度计算与试验 | 第43-47页 |
2.4.1 驾驶室悬置系统静平衡分析 | 第43-44页 |
2.4.2 整体刚度计算与试验验证 | 第44-47页 |
2.5 驾驶室悬置系统模态分析与试验研究 | 第47-61页 |
2.5.1 驾驶室悬置系统无阻尼模态仿真 | 第47-48页 |
2.5.2 驾驶室悬置系统无阻尼模态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2.5.3 驾驶室悬置系统阻尼分析 | 第50-51页 |
2.5.4 驾驶室悬置系统复模态分析方法 | 第51-54页 |
2.5.5 驾驶室悬置系统有阻尼模态分析 | 第54-55页 |
2.5.6 驾驶室悬置系统有阻尼模态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2.5.7 激振力变化对模态影响分析 | 第57-58页 |
2.5.8 阻尼变化对模态影响分析 | 第58-6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驾驶室悬置系统刚弹耦合建模与振动响应分析 | 第62-91页 |
3.1 驾驶室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 | 第62-71页 |
3.1.1 白车身有限元建模 | 第62-64页 |
3.1.2 白车身模态计算分析 | 第64-67页 |
3.1.3 白车身模态试验 | 第67-70页 |
3.1.4 驾驶室悬置系统刚弹耦合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3.2 驾驶室悬置系统振动响应及试验分析 | 第71-76页 |
3.2.1 驾驶室悬置系统振动响应试验 | 第71-72页 |
3.2.2 驾驶室悬置系统振动响应分析 | 第72-76页 |
3.3 驾驶室悬置系统参数变化对驾驶室振动影响分析 | 第76-89页 |
3.3.1 试验目标选择 | 第76页 |
3.3.2 试验因子选择 | 第76-77页 |
3.3.3 试验水平选择 | 第77页 |
3.3.4 分析方法及试验表设计 | 第77-83页 |
3.3.5 参数影响度分析 | 第83-8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4章 整车多体动力学建模 | 第91-109页 |
4.1 整车建模流程 | 第91-92页 |
4.2 驾驶室悬置系统建模 | 第92页 |
4.3 动力总成及其悬置系统建模 | 第92-96页 |
4.3.1 动力总成激励分析 | 第93-94页 |
4.3.2 动力总成及其悬置系统建模 | 第94-95页 |
4.3.3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计算 | 第95-96页 |
4.4 车架建模 | 第96-99页 |
4.4.1 车架有限元建模 | 第96-97页 |
4.4.2 车架模态分析 | 第97-99页 |
4.5 前桥及前悬架建模 | 第99-102页 |
4.5.1 前悬架钢板弹簧建模 | 第99-101页 |
4.5.2 前桥及前悬架建模 | 第101-102页 |
4.6 中后桥及平衡悬架建模 | 第102-105页 |
4.6.1 钢板弹簧建模 | 第102-103页 |
4.6.2 中后桥及平衡悬架建模 | 第103-105页 |
4.7 转向系统建模 | 第105-106页 |
4.8 轮胎建模 | 第106-107页 |
4.9 整车建模 | 第107-108页 |
4.10 本章小节 | 第108-109页 |
第5章 基于整车模型的驾驶室悬置系统振动仿真分析 | 第109-143页 |
5.1 稳定车速工况振动仿真及试验分析 | 第109-121页 |
5.1.1 稳定车速试验 | 第109-111页 |
5.1.2 仿真路面构造 | 第111-112页 |
5.1.3 主要位置加速度均方根值对比分析 | 第112-116页 |
5.1.4 主要位置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对比分析 | 第116-120页 |
5.1.5 驾驶室悬置系统振动传递率分析 | 第120-121页 |
5.2 定置定转速工况整车振动仿真及试验分析 | 第121-127页 |
5.2.1 定置定转速试验 | 第121-122页 |
5.2.2 主要位置加速度均方根值对比分析 | 第122-125页 |
5.2.3 主要位置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对比分析 | 第125-126页 |
5.2.4 驾驶室悬置系统振动传递率分析 | 第126-127页 |
5.3 整车平顺性分析 | 第127-130页 |
5.3.1 人体对振动反应 | 第127-128页 |
5.3.2 平顺性评价方法 | 第128-129页 |
5.3.3 平顺性仿真分析 | 第129-130页 |
5.4 车辆参数变化对驾驶室内振动影响分析 | 第130-142页 |
5.4.1 稳定车速工况参数变化对驾驶室内振动影响分析 | 第130-136页 |
5.4.2 定置定转速工况参数变化对驾驶室内振动影响分析 | 第136-139页 |
5.4.3 车辆参数变化对驾驶室内振动的贡献度分析 | 第139-14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6章 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设计 | 第143-167页 |
6.1 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分析 | 第143-151页 |
6.1.1 优化目标函数选择 | 第143-144页 |
6.1.2 优化变量选择 | 第144页 |
6.1.3 阻尼曲线参数化方法 | 第144-145页 |
6.1.4 约束条件选择 | 第145-146页 |
6.1.5 优化方法选择 | 第146-148页 |
6.1.6 优化及结果分析 | 第148-151页 |
6.2 基于空气弹簧的驾驶室悬置系统改进设计 | 第151-158页 |
6.2.1 驾驶室悬置结构改进设计 | 第151-152页 |
6.2.2 空气弹簧刚度特性分析 | 第152-153页 |
6.2.3 空气弹簧刚度拟合方法 | 第153-154页 |
6.2.4 空气弹簧刚度设计 | 第154-155页 |
6.2.5 限位块刚度设计 | 第155-156页 |
6.2.6 阻尼器特性曲线设计 | 第156-158页 |
6.3 改进后驾驶室悬置系统优化分析 | 第158-166页 |
6.3.1 优化目标函数选择 | 第158页 |
6.3.2 优化变量选择 | 第158页 |
6.3.3 约束条件选择 | 第158-160页 |
6.3.4 优化与结果分析 | 第160-16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7-171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67-169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69页 |
7.3 论文展望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