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功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导论第14-26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18页
        1.2.1 研究对象第15-17页
        1.2.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2.3 技术路线图第18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8-23页
        1.3.1 国外的研究综述第18-21页
        1.3.2 国内的研究综述第21-23页
    1.4 创新与不足第23-26页
        1.4.1 创新之处第23-24页
        1.4.2 不足之处第24-26页
第2章 资产证券化相关概念与理论透视第26-50页
    2.1 资产证券化相关概念与界定第26-31页
        2.1.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第26-28页
        2.1.2 资产证券化的研究口径第28-30页
        2.1.3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第30-31页
    2.2 资产证券化结构和交易流程第31-35页
    2.3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结构第35-41页
    2.4 资产理论透视第41-44页
        2.4.1 资产的选择和价值分析第41-43页
        2.4.2 资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43-44页
    2.5 技术理论透视第44-50页
        2.5.1 资产重组原理第44-45页
        2.5.2 风险隔离原理第45-46页
        2.5.3 信用增级原理第46-50页
第3章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动因分析第50-68页
    3.1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外在动因第50-63页
        3.1.1 国际经济形势的力量作用第50-51页
        3.1.2 金融创新繁荣发展的推动第51-56页
        3.1.3 美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第56-58页
        3.1.4 美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第58-59页
        3.1.5 美国金融监管的间接引导第59-62页
        3.1.6 高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条件第62-63页
    3.2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内在动因第63-65页
        3.2.1 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的需要第63-64页
        3.2.2 商业银行增强融资能力的需要第64页
        3.2.3 商业银行转移金融风险的需要第64-65页
        3.2.4 商业银行释放监管资本的需要第65页
    3.3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回顾第65-67页
    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管理资产负债的功能分析第68-84页
    4.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述第68-71页
        4.1.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念和目标第68-69页
        4.1.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第69-71页
    4.2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管理资产负债的运行机制第71-78页
        4.2.1 资产证券化管理资产负债的运行机制概述第71-72页
        4.2.2 抵押转手证券管理资产负债的运行机制第72-76页
        4.2.3 抵押担保债券管理资产负债的运行机制第76-78页
    4.3 与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比较第78-81页
        4.3.1 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第78-79页
        4.3.2 资产证券化管理资产负债的优势第79-81页
    4.4 评价和启示第81-82页
        4.4.1 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有益补充第81页
        4.4.2 证券化不应成为银行扩大抵押贷款规模的动机第81-82页
        4.4.3 抵押贷款证券的二级流通应该更加谨慎第82页
    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功能分析第84-102页
    5.1 资产证券化融资功能概述第84-87页
        5.1.1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历程第84-85页
        5.1.2 美国商业银行运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意义第85-87页
    5.2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融资功能的运行机制第87-94页
        5.2.1 资产证券化融资功能的运行机制概述第87-89页
        5.2.2 ABCP 的融资功能分析第89-91页
        5.2.3 SIV 的融资功能分析第91-94页
    5.3 与传统融资方式的比较第94-98页
        5.3.1 传统的融资方式第94-96页
        5.3.2 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优势第96-98页
    5.4 评价和启示第98-101页
        5.4.1 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融资的有效策略第98-100页
        5.4.2 资产证券化的融资的制约因素分析第100-101页
    小结第101-102页
第6章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转移信用风险的功能分析第102-126页
    6.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及其管理第102-107页
        6.1.1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第103-106页
        6.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其意义第106-107页
    6.2 资产证券化转移信用风险的运行机制第107-119页
        6.2.1 资产证券化转移信用风险的运行机制概述第107-111页
        6.2.2 CDO 的风险转移机制第111-118页
        6.2.3 CDS 的风险转移机制第118-119页
    6.3 与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第119-121页
        6.3.1 传统信贷风险管理方法的回顾第119-120页
        6.3.2 资产证券化转移信用风险的优势第120-121页
    6.4 评价与启示第121-124页
        6.4.1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只能转移而不能消灭风险第121-122页
        6.4.2 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转移终将被实体经济吸收第122-123页
        6.4.3 资产证券化转移信用风险的本质在于财富转移第123-124页
    小结第124-126页
第7章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套利的功能分析第126-148页
    7.1 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概述第126-133页
        7.1.1 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的内涵第126-131页
        7.1.2 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资本套利的意义第131-133页
    7.2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套利功能的运行机制第133-141页
        7.2.1 资产证券化进行监管资本套利的运行机制概述第133页
        7.2.2 传统型资产证券化的监管资本套利第133-138页
        7.2.3 合成型资产证券化的监管资本套利第138-141页
    7.3 与传统监管资本套利方式的比较第141-144页
        7.3.1 传统监管资本套利方式第141-142页
        7.3.2 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套利的优势第142-144页
    7.4 评价与启示第144-146页
        7.4.1 资产证券化是银行监管套利的重要途径第144页
        7.4.2 银行应当防止使用过度以致负面效应第144-145页
        7.4.3 影响资产证券化监管资本套利的因素第145-146页
    小结第146-148页
第8章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第148-170页
    8.1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建议第148-153页
        8.1.1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第148-151页
        8.1.2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调整建议第151-153页
    8.2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现状第153-165页
        8.2.1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第153-155页
        8.2.2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简述第155-161页
        8.2.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第161-165页
    8.3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给我国的启示第165-170页
        8.3.1 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第166页
        8.3.2 继续保持基础资产的质量是风险防范的起点第166页
        8.3.3 完善资本市场丰富参与主体第166-167页
        8.3.4 政府要支持和参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推行和发展第167页
        8.3.5 制定相关法律,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法律保障第167页
        8.3.6 资产证券化的流程和产品形态上,既要借鉴又要创新第167-168页
        8.3.7 选择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要注重本土化第168页
        8.3.8 增强银行内在动力并加大人、财、物的投入第168页
        8.3.9 加强监管力度重视风险的防范第168-170页
结论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79页
致谢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
下一篇: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减振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