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言 | 第9-11页 |
第1章 接受美学产生的背景 | 第11-17页 |
第2章 “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理论 | 第17-31页 |
2.1 理论渊源 | 第17-20页 |
2.1.1 现象学英伽登的“图式化”理论 | 第17-18页 |
2.1.2 格式塔心理学 | 第18页 |
2.1.3 诠释学 | 第18-19页 |
2.1.4 俄国形式主义 | 第19-20页 |
2.2 伊瑟尔的“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理论 | 第20-29页 |
2.2.1 “空白”产生的前提与条件——不对称现象与调节性语境 | 第20-22页 |
2.2.2 何为“空白” | 第22-25页 |
2.2.3 制约“空白”的因素 | 第25-28页 |
2.2.4 “空白”的调节过程 | 第28页 |
2.2.5 “意义”未定性 | 第28-29页 |
2.3 理论意义 | 第29-31页 |
第3章 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理论涉及的六个范畴 | 第31-41页 |
3.1 本文与作品 | 第31-32页 |
3.2 语言、言语和话语 | 第32-34页 |
3.3 意图、意味与意义 | 第34-36页 |
3.4 阅读和接受 | 第36-37页 |
3.5 个体读者与集体读者 | 第37-38页 |
3.6 经验 | 第38-41页 |
第4章 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来辨析“意义”未定性 | 第41-45页 |
4.1 历时 | 第41-43页 |
4.2 共时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