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刑事抗诉制度概述 | 第12-22页 |
1.1 刑事抗诉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 第12-15页 |
1.1.1 刑事抗诉制度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2 刑事抗诉制度的特征 | 第13-15页 |
1.2 我国刑事抗诉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5-19页 |
1.2.1 古代的御史制度 | 第15-16页 |
1.2.2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刑事抗诉制度 | 第16-17页 |
1.2.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议制度 | 第17页 |
1.2.4 社会主义时期的刑事抗诉制度 | 第17-19页 |
1.3 刑事抗诉制度的价值 | 第19-22页 |
1.3.1 权力制约价值 | 第19-20页 |
1.3.2 权利保障价值 | 第20页 |
1.3.3 利益平衡价值 | 第20-22页 |
第2章 刑事抗诉权的权力属性与刑事抗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刑事抗诉权的权力属性 | 第22-24页 |
2.1.1 公诉权说 | 第22-23页 |
2.1.2 法律监督权说 | 第23-24页 |
2.2 刑事抗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分权制衡理论 | 第24-25页 |
2.2.2 法律监督理论 | 第25-26页 |
2.2.3 刑事诉权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我国刑事抗诉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28-37页 |
3.1 我国刑事抗诉的形式 | 第28-31页 |
3.1.1 刑事二审抗诉 | 第28页 |
3.1.2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抗诉 | 第28-29页 |
3.1.3 两种刑事抗诉的比较 | 第29-31页 |
3.2 刑事抗诉程序的运行机制 | 第31-34页 |
3.2.1 刑事二审抗诉的运行机制 | 第31-33页 |
3.2.2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运行机制 | 第33-34页 |
3.3 刑事抗诉的条件及认定 | 第34-37页 |
3.3.1 刑事抗诉的条件 | 第34页 |
3.3.2 刑事抗诉条件的认定 | 第34-37页 |
第4章 我国刑事抗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 第37-46页 |
4.1 刑事抗诉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37-40页 |
4.1.1 刑事二审抗诉存在的缺陷 | 第37-39页 |
4.1.2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存在的缺陷 | 第39-40页 |
4.2 影响刑事抗诉制度的其他相关问题 | 第40-41页 |
4.2.1 刑事抗诉权与审判权的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 第40页 |
4.2.2 刑事抗诉制度和“上诉不加刑”原则存在冲突 | 第40页 |
4.2.3 检察院提出抗诉后法院滥用发回重审权 | 第40-41页 |
4.2.4 法院内部的请示、指导制度对检察机关抗诉权的影响 | 第41页 |
4.3 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41-44页 |
4.3.1 刑事二审抗诉的完善建议 | 第41-43页 |
4.3.2 刑事审判监督程序抗诉的完善建议 | 第43-44页 |
4.4 其他相关问题的改进对策 | 第44-46页 |
4.4.1 进一步处理好抗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 第44页 |
4.4.2 抗诉是否加刑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 | 第44页 |
4.4.3 限制或者直接废除法院的发回重审权 | 第44-45页 |
4.4.4 废除法院内部的请示、指导制度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