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33页 |
1.1 仪式的定义 | 第9-11页 |
1.2 仪式的分类 | 第11-16页 |
1.2.1 格兰姆斯的分类 | 第11-15页 |
1.2.2 其他学者的分类 | 第15-16页 |
1.3 仪式理论的流派 | 第16-23页 |
1.3.1 神话—仪式学派 | 第16-17页 |
1.3.2 仪式—心理学学派 | 第17-18页 |
1.3.3 社会结构—功能学派 | 第18-21页 |
1.3.4 仪式研究的象征文化学派 | 第21-22页 |
1.3.5 仪式研究的表演学派 | 第22-23页 |
1.4 仪式与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 | 第23-30页 |
1.4.1 文化中的仪式与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1.4.2 葬礼与哀伤辅导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1.4.3 家庭仪式与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 | 第27-30页 |
1.4.3.1 家庭仪式的定义 | 第27-28页 |
1.4.3.2 家庭仪式的分类 | 第28页 |
1.4.3.3 家庭仪式的作用 | 第28-30页 |
1.5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 | 第30-33页 |
1.5.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0-31页 |
1.5.2 本研究的目的 | 第31-33页 |
2 仪式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33-50页 |
2.1 仪式技术的概念 | 第33页 |
2.2 仪式技术的要素 | 第33-36页 |
2.2.1 人物 | 第33页 |
2.2.2 时间 | 第33-34页 |
2.2.3 地点 | 第34页 |
2.2.4 言语 | 第34页 |
2.2.5 物品 | 第34-35页 |
2.2.6 动作 | 第35-36页 |
2.3 仪式技术的心理学作用 | 第36-42页 |
2.3.1 仪式是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 | 第36-37页 |
2.3.2 仪式是叙事的一种方式 | 第37-38页 |
2.3.3 仪式提供了一个特殊的阈限期 | 第38-40页 |
2.3.4 仪式是与集体联结的一种手段 | 第40-41页 |
2.3.5 仪式是获得新身份的一种渠道 | 第41-42页 |
2.4 仪式技术治疗的原理 | 第42-48页 |
2.4.1 仪式与无意识 | 第42-44页 |
2.4.2 仪式与象征 | 第44-45页 |
2.4.3 仪式与身心交互作用 | 第45-46页 |
2.4.4 仪式与自发性 | 第46-48页 |
2.5 仪式技术的适用范围 | 第48页 |
2.6 仪式的传承 | 第48-50页 |
2.6.1 生理的遗传 | 第48页 |
2.6.2 文化的积淀 | 第48-50页 |
3 仪式技术的应用研究 | 第50-64页 |
3.1 应用研究一:仪式团辅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及适应的干预研究 | 第50-61页 |
3.1.1 综述 | 第50页 |
3.1.2 研究目的 | 第50-51页 |
3.1.3 研究过程 | 第51-53页 |
3.1.3.1 研究方法 | 第51页 |
3.1.3.2 研究工具 | 第51页 |
3.1.3.3 研究对象 | 第51页 |
3.1.3.3.1 筛查 | 第51页 |
3.1.3.3.2 分组 | 第51页 |
3.1.3.4 团辅方案设计 | 第51-52页 |
3.1.3.5 研究程序 | 第52-53页 |
3.1.4 研究结果 | 第53-59页 |
3.1.4.1 实验被试的人口学信息 | 第53页 |
3.1.4.2 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前测、后测上的方差分析 | 第53-56页 |
3.1.4.3 干预组、对照组在前测与后测上的差异检验 | 第56-57页 |
3.1.4.4 仪式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自我感受报告分析 | 第57-59页 |
3.1.5 讨论 | 第59-61页 |
3.1.5.1 仪式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 | 第59-60页 |
3.1.5.2 研究者的反思 | 第60-61页 |
3.2 应用研究二:仪式技术的个案研究 | 第61-64页 |
3.2.1 仪式用于心理治疗的个案 | 第61-62页 |
3.2.2 分析 | 第62-64页 |
4 研究总结 | 第64-67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4.2 研究特色 | 第64-65页 |
4.3 研究评价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 | 第7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