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25页 |
(一)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二) 概念的厘定 | 第14-15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 民主理论综述 | 第15-17页 |
2. 民主观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四) 研究目的、方法和流程 | 第23-24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3. 研究流程 | 第23-24页 |
(五)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一、 研究设计和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5-29页 |
(一) 概念及测量 | 第25-26页 |
(二) 研究设计 | 第26页 |
(三) 样本基本情况 | 第26-29页 |
二、 大学生民主观在政策层面的表现和特点 | 第29-42页 |
(一) 对民主的态度和评价 | 第29页 |
(二) 中国是否需要民主 | 第29-30页 |
(三) 对民主社会的理解 | 第30-40页 |
1. 人民民主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31-32页 |
2. 民本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32-34页 |
3. 实体民主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34-36页 |
4. 程序民主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36-40页 |
(四) 对民主特征的认识 | 第40-42页 |
三、 大学生民主观在过程层面的表现和特点 | 第42-59页 |
(一) 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意愿 | 第42-49页 |
1. 大学生关注公共事务的特点 | 第42-44页 |
2. 大学生关注公共事务与个人变量的相关关系 | 第44-47页 |
3. 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 | 第47-48页 |
4. 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成因与利弊 | 第48-49页 |
(二) 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行为 | 第49-54页 |
1. 参加社会组织的情况 | 第50-51页 |
2. 参加选举的情况 | 第51-52页 |
3. 其他政治参与行为的水平和频次 | 第52-54页 |
(三) 大学生的社会信任 | 第54-56页 |
(四) 大学生的政治宽容 | 第56-59页 |
四、 大学生民主观在体系层面的表现和特点 | 第59-67页 |
(一) 对政治的整体评价 | 第59-61页 |
(二) 对国家的认同意识 | 第61-63页 |
(三) 对政府的政治信任 | 第63-67页 |
五、 大学生民主观的整体表现、特征与影响因素 | 第67-76页 |
(一) 大学生民主观的整体表现 | 第67-70页 |
1. 政策层面的大学生民主观 | 第67-69页 |
2. 过程层面的大学生民主观 | 第69-70页 |
3. 体系层面的大学生民主观 | 第70页 |
(二) 大学生民主观的特征 | 第70-71页 |
(三) 影响大学生民主观的因素分析 | 第71-76页 |
1. 大学生民主观所摄取的主要理论 | 第72-73页 |
2. 各种媒介对大学生民主观的影响 | 第73-76页 |
六、 推进大学生民主观培育工作的思路 | 第76-80页 |
(一) 兼顾实体民主和程序民主,坚持目标和路径的统一 | 第76-77页 |
(二) 正视民主的局限和不足,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 第77-78页 |
(三) 用民主环境培育民主观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附录 | 第88-101页 |
参考书目 | 第88-90页 |
对民主的理解描述统计 | 第90-91页 |
政治评价茎叶图 | 第91-92页 |
政府信任度茎叶图 | 第92-93页 |
大学生民主认知调查问卷 | 第93-101页 |
后记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