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1页 |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 第21-22页 |
一、研究的对象 | 第21-22页 |
二、研究的任务 | 第22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 | 第22-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三、理论指导 | 第24-25页 |
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 | 第25-27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5-27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7页 |
第四节 语料来源 | 第27-28页 |
一、汉语语料 | 第27页 |
二、英语语料 | 第27-28页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汉英空间方位表达研究综述 | 第31-51页 |
第一节 现代汉语空间方位表达研究综述 | 第31-41页 |
一、对空间方位表达要素的研究 | 第31-38页 |
二、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研究 | 第38-40页 |
三、语言类型学角度的研究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英语空间方位的研究综述 | 第41-47页 |
一、对表达要素--空间介词的研究 | 第42页 |
二、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英语空间方位范畴 | 第42-46页 |
三、国外空间研究的特点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汉外空间方位范畴对比研究综述 | 第47-48页 |
一、汉外空间位置和位移表达对比研究 | 第47-48页 |
二、汉外个案的对比研究 | 第48页 |
第四节 前人研究的启发与不足 | 第48-50页 |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启发 | 第48-49页 |
二、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空间方位范畴的界定与分类 | 第51-70页 |
第一节“空间”、“方位”的含义 | 第51-57页 |
一、生活中“空间方位”的多面性 | 第51-53页 |
二、辞书中对“空间”、“方位”的定义 | 第53-55页 |
三、本文研究的“空间方位” | 第55-57页 |
第二节 空间方位的范畴化及构成分类 | 第57-68页 |
一、空间方位语义范畴化 | 第57页 |
二、空间方位范畴的构成和分类 | 第5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汉英空间方位表达要素和手段 | 第70-101页 |
第一节 汉语表达空间方位范畴的要素 | 第70-74页 |
一、现代汉语表达空间方位的词汇要素 | 第70-73页 |
二、 现代汉语表达空间方位的句法手段 | 第73-74页 |
第二节 汉语诸要素分类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 | 第74-93页 |
一、汉语方位词的分类及与英语的对比 | 第74-88页 |
二、汉、英运用名词对方位的表达 | 第88-89页 |
三、汉语空间介词的分类及与英语的对比 | 第89-92页 |
四、汉语空间指示词与英语的对比 | 第92-93页 |
第三节 英语的冠词、数范畴对表达空间方位的作用 | 第93-97页 |
一、冠词 | 第93-96页 |
二、数范畴 | 第96-97页 |
第四节 汉英表达要素的差异性、共同性成因解释 | 第97-99页 |
一、汉英表达要素和手段的差异性 | 第97-98页 |
二、汉英表达要素和手段的共同性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汉英空间静态位置表达对比 | 第101-136页 |
第一节 目标物与参照物 | 第103-113页 |
一、汉、英对目标物与参照物的选择 | 第104-105页 |
二、汉、英语中目标物与参照物的顺序 | 第105-113页 |
第二节 汉、英对空间维度的表达 | 第113-118页 |
一、汉、英语对空间维度的编码 | 第113-114页 |
二、汉英无法一一对应的表达现象 | 第114-117页 |
三、汉、英表达维度关系的异同现象成因分析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 汉、英语对绝对静态关系的表达 | 第118-126页 |
一、汉语对绝对静态关系的表达 | 第119-123页 |
二、英语对绝对静态关系的表达 | 第123-126页 |
第四节 汉、英对相对静态位置关系的表达 | 第126-128页 |
一、汉语相对静态关系的表达 | 第126-127页 |
二、英语对相对静态位置的表达 | 第127-128页 |
第五节 汉英假想位移句(fictive motion)表达静态位置 | 第128-134页 |
一、汉、英词汇化位移路径的差别 | 第130-131页 |
二、汉、英扫描方式的不同 | 第131-132页 |
三、汉、英视线信息的主体加工不同 | 第132-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六章 汉英空间动态位移表达对比 | 第136-164页 |
第一节 空间位移概念的构造要素 | 第138-140页 |
一、空间位移概念 | 第138-139页 |
二、Talmy位移事件“词汇化”理论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汉英[动体]、[背景]概念的词汇化形式及表达位移事件的对比 | 第140-148页 |
一、[动体]概念的词汇化形式 | 第140页 |
二、[背景]概念的词汇化形式 | 第140-145页 |
三、汉、英[动体]、[背景]表达位移事件 | 第145-147页 |
四、汉、英[动体]、[背景]编码位移事件异同及成因 | 第147-148页 |
第三节 汉、英[运动]概念的词汇化形式及对位移事件的表达 | 第148-157页 |
一、[运动]概念的词汇化形式 | 第148-150页 |
二、汉、英[运动]动词对位移事件的表达 | 第150-156页 |
三、汉英[运动]动词表达位移事件的异同成因 | 第156-157页 |
第四节 汉、英[路径]概念的词汇化形式及其对位移事件的表达 | 第157-163页 |
一、汉、英[路径]概念的词汇化形式 | 第158-161页 |
二、汉、英[路径]成分对位移事件的表达 | 第161-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64-171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果 | 第165-168页 |
一、汉、英空间方位范畴表达手段的差异 | 第165-166页 |
二、汉、英对空间物体的实体性认知差异 | 第166页 |
三、汉、英空间位置范畴表达的差异 | 第166-167页 |
四、汉、英位移范畴表达的差异 | 第167-168页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168-170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9页 |
附录 | 第189-198页 |
致谢 | 第198-2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