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LNUF008)鲨烯合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发酵生产三萜类物质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12-19页
    0.1 桦褐孔菌研究概况第12页
    0.2 三萜化合物的研究第12-15页
        0.2.1 三萜化合物的结构第12-13页
        0.2.2 三萜化合物的合成途径第13-14页
        0.2.3 三萜化合物的提取第14-15页
    0.2 丝状真菌表达系统第15-19页
        0.2.1 丝状真菌表达系统的优点第15-16页
        0.2.2 丝状真菌的转化方法第16页
        0.2.3 丝状真菌表达载体第16-19页
第1章 桦褐孔菌鲨烯合酶基因丝状真菌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9-33页
    1.1 概述第19页
    1.2 实验材料第19-20页
        1.2.1 菌种和载体第19页
        1.2.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第19-20页
        1.2.3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方法第20页
        1.2.4 主要仪器及耗材(见附录)第20页
        1.2.5 本章所用引物及序列第20页
    1.3 实验方法第20-29页
        1.3.1 真核表达载体pAN7-1的保存第20-22页
        1.3.2 丝状真菌表达质粒pAN7-1-SQS的构建第22-29页
    1.4 实验结果第29-32页
        1.4.1 载体pAN7-1的提取及酶切验证第29页
        1.4.2 重组质粒pAN7-1-SQS鉴定第29-32页
    1.5 小结第32-33页
第2章 桦褐孔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第33-40页
    2.1 概述第33页
    2.2 实验材料第33-34页
        2.2.1 菌种和酶第33页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第33-34页
        2.2.3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方法第34页
        2.2.4 主要仪器及耗材(见附录)第34页
    2.3 实验方法第34-36页
        2.3.1 菌丝的制备第34-35页
        2.3.2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35-36页
        2.3.3 原生质体的再生第36页
        2.3.4 原生质体再生率第36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2.4.1 原生质体的制备结果与分析第36-38页
        2.4.2 原生质体的再生培养基的筛选结果第38页
        2.4.3 原生质体的再生率第38-39页
    2.5 小结第39-40页
第3章 桦褐孔菌鲨烯合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阳性转化子的筛选和鉴定第40-52页
    3.1 概述第40页
    3.2 实验材料第40-41页
        3.2.1 菌株和酶第40页
        3.2.2 主要试剂及耗材第40-41页
        3.2.3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方法第41页
        3.2.4 主要仪器及耗材(见附录)第41页
    3.3 实验方法第41-47页
        3.3.1 桦褐孔菌对潮霉素敏感性实验第41-42页
        3.3.2 载体pAN7-1和重组质粒pAN7-1-SQS的大量提取及线性化第42-43页
        3.3.3 桦褐孔菌原生质体的制备第43页
        3.3.4 桦褐孔菌鲨烯合酶原生质体转化第43-44页
        3.3.5 转化子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4-47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7-51页
        3.4.1 桦褐孔菌对潮霉素B敏感性实验第47-48页
        3.4.2 载体pAN7-1和重组质粒pAN7-1-SQS的大量提取及线性化第48-49页
        3.4.3 桦褐孔菌鲨烯合酶原生质体转化第49页
        3.4.4 转化子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9-51页
    3.5 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桦褐孔菌基因工程菌中三萜化合物的测定第52-58页
    4.1 概述第52页
    4.2 实验材料第52-53页
        4.2.1 菌株第52页
        4.2.2 主要试剂第52页
        4.2.3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方法第52-53页
        4.2.4 主要仪器及耗材(见附录)第53页
    4.3 实验方法第53-54页
        4.3.1 三萜化合物标准曲线的制作第53页
        4.3.2 桦褐孔菌菌丝干重和三萜化合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第53-54页
        4.3.3 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的提取第54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54-56页
        4.4.1 三萜化合物标准曲线的制作第54-55页
        4.4.2 桦褐孔菌菌丝干重、三萜化合物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第55-56页
        4.4.3 野生型和基因工程菌菌丝干重和三萜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第56页
    4.5 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页
    5.2 展望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65-66页
附录1 主要仪器与耗材一览表第66-67页
附录2 鲨烯合酶基因全序列第67-68页
附录3 重组丝状表达载体PAN7-1-SQS基因全序列第68-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成型表达猪抗菌肽PF1-PR39的重组干酪乳杆菌构建及生物学活性分析
下一篇:蓝宝石和硅基底氧化锌薄膜的光学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