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地表沉降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洞桩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PBA工法简介 | 第15-19页 |
1.4.1 洞桩法的设计理念 | 第15页 |
1.4.2 洞桩法的特点和难点 | 第15-16页 |
1.4.3 常规PBA工法施工方法及工序 | 第16-19页 |
1.5 富水地区PBA法的特点及难点 | 第19-22页 |
1.5.1 富水地区地铁车站土建施工的特点和难点 | 第19-20页 |
1.5.2 采用PBA法地铁暗挖车站的解决方案 | 第20-22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2章 王府井北站施工设计 | 第24-34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4-25页 |
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7页 |
2.2.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2.3 工程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 第27-28页 |
2.4 王府井北站PBA工法施工方案 | 第28-31页 |
2.4.1 主要施工方法 | 第28页 |
2.4.2 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步序 | 第28-31页 |
2.5 监测方案 | 第31-33页 |
2.5.1 监测点布置 | 第31-33页 |
2.5.2 监测项目与控制标准 | 第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王府井北站PBA法施工数值模拟 | 第34-55页 |
3.1 Midas-GTSNX建模流程分析 | 第34-35页 |
3.1.1 Midas-GTSNX计算软件简介 | 第34页 |
3.1.2 Midas-GTSNX建模流程 | 第34-35页 |
3.2 Midas-GTSNX数值模拟 | 第35-43页 |
3.2.1 假定条件与模型简化 | 第35-36页 |
3.2.2 计算范围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36-37页 |
3.2.3 本构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37-38页 |
3.2.4 PBA工法施工模拟过程 | 第38-43页 |
3.3 施工过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3.3.1 小导洞施做完毕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3.2 梁柱体系施做完毕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3.3 扣拱初支施做完毕结果分析 | 第45页 |
3.3.4 扣拱二衬施做完毕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3.3.5 站厅层施做完毕结果分析 | 第46页 |
3.3.6 中板施做完毕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3.7 站台层施做完毕结果分析 | 第47页 |
3.4 数值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 第47-54页 |
3.4.1 各施工阶段竖向地表变形分析 | 第47-49页 |
3.4.2 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3.4.3 单独设置降水导洞PBA法与常规PBA法竖向地面位移变形对比分析 | 第51-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导洞开挖工序优化研究 | 第55-81页 |
4.1 降水导洞开挖工序研究 | 第55-65页 |
4.1.1 降水导洞相对于小导洞先行开挖与滞后开挖对比分析 | 第56-61页 |
4.1.2 降水导洞左右同步开挖与错步开挖对比分析 | 第61-65页 |
4.1.3 小结 | 第65页 |
4.2 小导洞开挖工序研究 | 第65-80页 |
4.2.1 两洞开挖与四洞开挖对比分析 | 第66-72页 |
4.2.2 四洞同时施工顺序下导洞开挖顺序研究 | 第72-80页 |
4.2.3 小结 | 第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扣拱施做工序研究 | 第81-95页 |
5.1 边跨同步超前施做与中跨同步超前施做对比分析 | 第82-89页 |
5.2 边跨超前同步施做与错步施做对比分析 | 第89-9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