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14-30页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二、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6-28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第一章 《海国图志》概述 | 第30-57页 |
第一节 魏源的生平与思想 | 第30-39页 |
一、魏源的生平 | 第30-35页 |
二、魏源的思想 | 第35-39页 |
第二节 《海国图志》概述 | 第39-57页 |
一、《海国图志》的写作背景 | 第39-42页 |
二、《海国图志》的资料、内容与版本 | 第42-49页 |
三、《海国图志》的中西文化观 | 第49-57页 |
第二章 《海国图志·筹海篇》 | 第57-70页 |
第一节 系统的御侮总纲 | 第57-63页 |
一、《筹海篇》之“议守” | 第58-60页 |
二、《筹海篇》之“议战” | 第60-62页 |
三、《筹海篇》之“议款” | 第62-63页 |
第二节 伟大的思想启蒙 | 第63-70页 |
一、睁眼看世界 | 第64-65页 |
二、师夷长技 | 第65-66页 |
三、重视海防 | 第66-67页 |
四、发展民族工业 | 第67-68页 |
五、重塑民族精神 | 第68-70页 |
第三章 《海国图志》主体内容 | 第70-131页 |
第一节 中西之间的东南亚三国 | 第70-78页 |
一、东南亚三国与中国 | 第71-74页 |
二、东南亚三国与西方 | 第74-76页 |
三、中西对三国影响的此消彼长 | 第76-78页 |
第二节 殖民国家的两次排华事件 | 第78-82页 |
一、明朝末年西班牙排华事件 | 第78-80页 |
二、雍正年间荷兰排华事件 | 第80-81页 |
三、两次排华事件的特点 | 第81-82页 |
第三节 东南亚秩序的崩溃 | 第82-87页 |
一、东南亚传统朝贡体系 | 第83-84页 |
二、东南亚朝贡体系的崩溃 | 第84-86页 |
三、《海国图志》对世界形势的认识 | 第86-87页 |
第四节 “以夷攻夷”述评 | 第87-93页 |
一、“以夷攻夷”的枢纽 | 第87-90页 |
二、“以夷攻夷”述评 | 第90-93页 |
第五节 《海国图志》的中心 | 第93-98页 |
一、“志”世界的中心在“志”欧洲 | 第93-96页 |
二、“志”欧洲的中心在“志”英国 | 第96-98页 |
第六节 西欧四国的进步 | 第98-105页 |
一、西欧四国的政治 | 第99-100页 |
二、西欧四国的经济 | 第100-101页 |
三、西欧四国的军事 | 第101-102页 |
四、西欧四国的文教 | 第102-103页 |
五、西欧四国的公共事业 | 第103页 |
六、西欧四国的社会风俗 | 第103-105页 |
第七节 世界霸主英吉利 | 第105-115页 |
一、英国的政治 | 第106-107页 |
二、英国的经济 | 第107-110页 |
三、英国的军事 | 第110-112页 |
四、英国的科教文卫 | 第112-113页 |
五、英国的社会风俗 | 第113-115页 |
第八节 东欧帝国俄罗斯 | 第115-125页 |
一、俄罗斯与中国 | 第115-118页 |
二、俄罗斯的勃兴 | 第118-120页 |
三、俄罗斯的政治 | 第120-121页 |
四、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 | 第121-123页 |
五、俄罗斯的科教与风俗 | 第123-125页 |
第九节 北美新国美利坚 | 第125-131页 |
一、北美独立战争 | 第125-126页 |
二、美国的民主与法制 | 第126-127页 |
三、美国的工业与军事 | 第127-128页 |
四、美国的科教文卫 | 第128-129页 |
五、美国的福利救济 | 第129-130页 |
六、美国的社会风俗 | 第130-131页 |
第四章 《海国图志》的影响 | 第131-163页 |
第一节 纵贯中国近现代 | 第131-151页 |
一、鸦片战争之后 | 第132-134页 |
二、影响洋务运动 | 第134-140页 |
三、影响维新变法 | 第140-145页 |
四、影响辛亥前后 | 第145-151页 |
第二节 横及世界东西方 | 第151-163页 |
一、推动日本明治维新 | 第152-157页 |
二、促成朝鲜开化思潮 | 第157-160页 |
三、引起西方高度重视 | 第160-163页 |
第五章 《海国图志》与《瀛寰志略》 | 第163-184页 |
第一节 思想之比较 | 第163-172页 |
一、成书背景 | 第163-166页 |
二、创作意图 | 第166-168页 |
三、思想异同 | 第168-172页 |
第二节 内容之比较 | 第172-177页 |
一、结构体例 | 第172-174页 |
二、知识特点 | 第174-176页 |
三、考证优劣 | 第176-177页 |
第三节 影响之比较 | 第177-184页 |
一、中国影响 | 第178-181页 |
二、世界影响 | 第181-184页 |
结语 | 第184-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4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5-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