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视野下沧州武术研究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4-4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20页 |
1.1.1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的地方个案 | 第15-16页 |
1.1.2 沧州地域:独一无二的文化生态 | 第16-18页 |
1.1.3“地方性”:武术拳种的文化自觉 | 第18-19页 |
1.1.4 文化变迁: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 第19-2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2-38页 |
1.3.1 沧州地域文化研究综述 | 第22-28页 |
1.3.2 地域武术研究综述 | 第28-35页 |
1.3.3 沧州地域武术研究综述 | 第35-38页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8-42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38-3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1.5 研究假设与创新 | 第42-43页 |
1.5.1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1.5.2 研究创新 | 第42-43页 |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43-45页 |
1.6.1 相关操作性概念界定 | 第43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43-44页 |
1.6.3 研究框架 | 第44-45页 |
2 地方性知识:沧州武术的历史形塑 | 第45-101页 |
2.1 武健泱泱:沧州尚武的文化生态 | 第45-61页 |
2.1.1 尚武环境:空间结构的多元 | 第46-53页 |
2.1.2 尚武历史:文化传统的一贯 | 第53-58页 |
2.1.3 尚武成因:时空场域内的互动 | 第58-61页 |
2.2 形质多样:沧州武术拳种的生产 | 第61-83页 |
2.2.1 拳种样式:时空序列的呈现 | 第62-65页 |
2.2.2 拳种汇聚:多元互动的场域 | 第65-70页 |
2.2.3 拳种涵化:地域个性的纹刻 | 第70-83页 |
2.3 文化认同:沧州武术拳种的传播 | 第83-99页 |
2.3.1 自我认同:乡土聚落的关系网络 | 第83-91页 |
2.3.2 武林认同:沧州作为想象的对手 | 第91-96页 |
2.3.3 国家认同:历史亲历与事件传唱 | 第96-9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3 命以载史:沧州武术人的集体行动 | 第101-162页 |
3.1 武举与望族:沧州尚武基因的赓续 | 第101-123页 |
3.1.1 乡土聚落:移民社会的构建 | 第102-106页 |
3.1.2 社会适应:身份角色的转型 | 第106-117页 |
3.1.3 因时应变:以戴氏家族为个案的考察 | 第117-123页 |
3.2 镖局与社会:沧州尚武的文化隐喻 | 第123-144页 |
3.2.1“镖因水起”:地方秩序的维系 | 第123-131页 |
3.2.2“镖不喊沧”:尚武重礼的写意 | 第131-135页 |
3.2.3 舍身求变:以大刀王五为个案的考察 | 第135-144页 |
3.3 民族与国家:沧州尚武的理性表达 | 第144-160页 |
3.3.1 带艺从戎:献身社稷 | 第144-148页 |
3.3.2 建构组织:呼应社会 | 第148-151页 |
3.3.3 效法谋变:以张之江为中心的考察 | 第151-1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4 狂欢与日常:沧州尚武记忆与表达 | 第162-208页 |
4.1 村落空间:沧州尚武的地方叙事 | 第163-176页 |
4.1.1 武术戏:击舞融合的民俗再造 | 第163-169页 |
4.1.2 把式房:尚武互动的空间生产 | 第169-172页 |
4.1.3 挂棍与亮镖:武艺展示与检验 | 第172-176页 |
4.2 文艺空间:沧州尚武传统的想象与超越 | 第176-189页 |
4.2.1 武侠小说:尚武的真实与书写 | 第176-181页 |
4.2.2 影视艺术:尚武的再现与超越 | 第181-185页 |
4.2.3 戏曲艺术:尚武的脸谱与演绎 | 第185-189页 |
4.3 仪式空间:沧州尚武的传统再造 | 第189-206页 |
4.3.1 节庆活动:国家在场的身体展示 | 第190-194页 |
4.3.2 教育融入:全民参与及其动员 | 第194-202页 |
4.3.3 祭祀场域:社会关系与秩序重构 | 第202-20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06-20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208-212页 |
5.1 结论 | 第208-210页 |
5.2 展望 | 第210-212页 |
6 致谢 | 第212-214页 |
7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4-233页 |
8 附录 | 第233-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