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一) 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2页 |
(四)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 第12-13页 |
一、童谣 | 第13-17页 |
(一) 童谣的定义 | 第13页 |
(二) 童谣的特点 | 第13-15页 |
1. 取材生活,内容浅显易懂、淳朴自然 | 第13页 |
2. 篇幅短小,韵律感强,朗朗上口 | 第13-14页 |
3. 诙谐幽默,富于哲理 | 第14页 |
4. 游戏性极强的综合性艺术 | 第14-15页 |
(三) 童谣的价值 | 第15-17页 |
1. 文化价值 | 第15页 |
2. 教育价值 | 第15-17页 |
二、桂林童谣与桂林乡土文化的渊源 | 第17-27页 |
(一) 桂林童谣 | 第17页 |
(二) 桂林童谣所展现的世界观 | 第17-18页 |
(三) 桂林童谣所叙述的桂林历史 | 第18-19页 |
(四) 桂林童谣所反映的民风民俗 | 第19-27页 |
1. 方言习俗 | 第20-21页 |
2. 山水风光 | 第21-22页 |
3. 生活习俗 | 第22-23页 |
4. 礼仪习俗 | 第23-24页 |
5. 节庆习俗 | 第24-25页 |
6. 社会风尚 | 第25-27页 |
三、桂林童谣的音乐艺术表现 | 第27-35页 |
(一) 桂林童谣的演唱特点 | 第27-29页 |
1. 用桂林方言演唱,富于音韵,琅琅上口 | 第27-28页 |
2. 篇幅短小,富于节奏感,词句简单,衬词、叠词运用恰当 | 第28-29页 |
3. 演唱即兴化 | 第29页 |
(二) 桂林童谣的表现形式 | 第29-32页 |
1. 襁褓篇 | 第29-30页 |
2. 游戏篇 | 第30页 |
3. 开智篇 | 第30-31页 |
4. 迷子篇 | 第31-32页 |
5. 自然篇 | 第32页 |
6. 道德篇 | 第32页 |
(三) 桂林童谣的旋律特性 | 第32-34页 |
(四) 桂林童谣的表演形式 | 第34-35页 |
四、桂林童谣的保护与教育传承现状 | 第35-47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35页 |
(二)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35-36页 |
1. 幼儿园学生家长问卷 | 第35页 |
2. 小学生问卷 | 第35页 |
3.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问卷 | 第35-36页 |
4. 社会问卷 | 第36页 |
(三) 问卷分析 | 第36-47页 |
1. 桂林童谣家庭教育传承情况 | 第36-37页 |
2. 桂林童谣在当地小学教育传承情况 | 第37-39页 |
3. 桂林童谣在本土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情况 | 第39-42页 |
4. 桂林童谣社会教育传承情况 | 第42-47页 |
五、桂林童谣的保护对策 | 第47-49页 |
(一) 成立桂林童谣保护机构 | 第47页 |
(二) 开展桂林童谣搜集、整理工作 | 第47页 |
(三) 保护桂林童谣传承人 | 第47页 |
(四)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保护工作 | 第47-49页 |
六、桂林童谣的教育传承对策 | 第49-54页 |
(一) 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桂林少儿德育教育基地 | 第49页 |
(二) 桂林童谣的师资建设 | 第49-50页 |
(三) 桂林童谣进校园的设置方案 | 第50-52页 |
1. 桂林童谣进小学校园 | 第50页 |
2. 桂林童谣进高校校园 | 第50-52页 |
(四) 桂林童谣社会教育教学的传承设置 | 第52页 |
(五) 桂林童谣教材编订 | 第52-53页 |
(六) 新童谣歌曲的创编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注释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5页 |
附录一:桂林童谣保护与教育传承研究调查问卷(1) | 第57-59页 |
附录二:桂林童谣保护与教育传承研究调查问卷(2) | 第59-60页 |
附录三:桂林童谣保护与教育传承研究调查问卷(3) | 第60-62页 |
附录四:桂林童谣保护与教育传承研究调查问卷(4) | 第62-64页 |
附录五:谱例 | 第64-65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