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相关释义及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相关释义 | 第19-22页 |
2.1.1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第20-21页 |
2.1.3 国家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特殊考虑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权力制衡理论 | 第23-24页 |
3. YH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情况 | 第24-44页 |
3.1 YH事业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 第24-26页 |
3.2 YH事业单位XX同志任职情况介绍 | 第26页 |
3.3 YH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施方案 | 第26-28页 |
3.3.1 审计目标 | 第26页 |
3.3.2 审计依据 | 第26页 |
3.3.3 审计内容与重点 | 第26-28页 |
3.4 审前准备工作 | 第28-29页 |
3.5 现场审计工作 | 第29-31页 |
3.5.1 检查文件、记录及内控手册 | 第29页 |
3.5.2 向被审单位进行询问 | 第29-30页 |
3.5.3 实地查看被审单位控股企业经营状况 | 第30页 |
3.5.4 利用内审及事务所的工作 | 第30-31页 |
3.6 YH事业单位审计问题的分析 | 第31-39页 |
3.6.1 财务收支情况分析 | 第31-36页 |
3.6.2 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流于形式 | 第36-38页 |
3.6.3 重大经济决策未进行科学论证 | 第38页 |
3.6.4 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 | 第38-39页 |
3.6.5 前期审计整改效果不理想 | 第39页 |
3.7 YH事业单位XX同志经济责任的分析 | 第39-42页 |
3.7.1 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方面 | 第39-40页 |
3.7.2 重大经济决策开展方面 | 第40-41页 |
3.7.3 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方面 | 第41-42页 |
3.7.4 下属控股公司管理方面 | 第42页 |
3.8 审计结果及评价 | 第42-44页 |
4.YH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4.1 资料的数据处理过多依赖YH事业单位 | 第44页 |
4.2 重大风险点未采取适当的抽样比率进行审计 | 第44-45页 |
4.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观性较强 | 第45-46页 |
4.4 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的依据不充分 | 第46-47页 |
4.5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到位 | 第47页 |
4.6 无现成成功模式参考,重要性水平标准主要依赖个人经验 | 第47页 |
4.7 审计机关的人员综合素质较弱 | 第47-49页 |
5.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 第49-57页 |
5.1 借用计算机审计技术,把握数据处理的主动权 | 第49页 |
5.2 强化事业单位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 | 第49-50页 |
5.2.1 加大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抽查力度 | 第50页 |
5.2.2 实施重大失误追究制度 | 第50页 |
5.3 构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 第50-53页 |
5.3.1 定量分析 | 第50-52页 |
5.3.2 定性分析 | 第52-53页 |
5.3.3 综合评价 | 第53页 |
5.4 细化责任界定,将“有法可依”落到实处 | 第53-54页 |
5.5 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 | 第54页 |
5.6 建立模型档案,规范审计程序操作 | 第54-55页 |
5.7 引导被审单位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 第55页 |
5.8 增强审计机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55-57页 |
5.8.1 从专业能力的角度 | 第55-56页 |
5.8.2 从廉政风险的角度 | 第56页 |
5.8.3 从构建审计专家库的角度 | 第56-57页 |
6.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一 | 第61-62页 |
附录二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