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一)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2.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理论解读:城市高中生影子教育的理论分析 | 第20-26页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1.城市高中 | 第20页 |
2.影子教育 | 第20-21页 |
3.补习教育 | 第21页 |
(二)城市高中生影子教育的形式 | 第21-23页 |
1.一对一 | 第22页 |
2.一对多 | 第22页 |
3.多对一 | 第22-23页 |
(三)城市高中生影子教育的特点 | 第23-24页 |
1.广泛性 | 第23页 |
2.依赖性 | 第23页 |
3.有偿性 | 第23-24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5-26页 |
二、实践探究:城市高中生影子教育的现状调查 | 第26-38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26-28页 |
1.调查对象 | 第26页 |
2.调查内容 | 第26页 |
3.调查方法 | 第26页 |
4.调查实施过程 | 第26-28页 |
(二)影子教育情况的结果统计 | 第28-38页 |
1.影子教育的规模与形式 | 第28-32页 |
2.影子教育的内容与强度 | 第32-34页 |
3.影子教育的原因与目的 | 第34-35页 |
4.影子教育的意愿与师资 | 第35-36页 |
5.影子教育的支出 | 第36-37页 |
6.影子教育的效果 | 第37-38页 |
三、问题透视:城市高中生影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8-44页 |
(一)影子教育规模及人数问题 | 第38-39页 |
1.参加影子教育的规模较大 | 第38页 |
2.参加影子教育的人数较多 | 第38-39页 |
(二)影子教育课程及强度问题 | 第39-40页 |
1.数学课程的补习占据了影子教育的最主要地位 | 第39页 |
2.影子教育的强度比较大 | 第39-40页 |
(三)影子教育中供需方问题 | 第40-41页 |
1.影子教育的提供者 | 第40页 |
2.影子教育的需求者 | 第40-41页 |
(四)影子教育中经济投入及效果评价问题 | 第41-42页 |
1.影子教育给收入较少的学生家庭会带来经济负担 | 第41-42页 |
2.部分学生认为影子教育效果不佳 | 第42页 |
(五)影子教育机构师资问题 | 第42-43页 |
(六)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问题 | 第43页 |
(七)影子教育加剧社会阶层分化问题 | 第43-44页 |
四、原因分析:城市高中生影子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44-50页 |
(一)高考制度与升学环境因素 | 第44-45页 |
1.高考制度:一考定终身 | 第44页 |
2.升学环境:竞争残酷 | 第44-45页 |
(二)校际差异与师资差异因素 | 第45-46页 |
1.校际差异:教学质量差别大 | 第45-46页 |
2.师资差异:人才流动方向 | 第46页 |
(三)个体差异与性别差异因素 | 第46-48页 |
1.个体差异:发展不平衡 | 第46-47页 |
2.性别差异:学习能力发展不一致 | 第47-48页 |
(四)经济因素及市场因素 | 第48-49页 |
1.经济因素:经济利益驱动 | 第48页 |
2.市场因素:市场监管不利 | 第48-49页 |
(五)社会因素与传统因素 | 第49-50页 |
1.社会因素:社会竞争激烈 | 第49页 |
2.传统因素:学而优则仕使然 | 第49-50页 |
五、问题对策:解决城市高中生影子教育问题的对策 | 第50-56页 |
(一)高考制度方面 | 第50-51页 |
1.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 | 第50页 |
2.选拔人才方式多样化 | 第50-51页 |
3.高中课程设置灵活化选择 | 第51页 |
(二)政府管理方面 | 第51-53页 |
1.政府部门应该变革公共教育服务体制 | 第51-52页 |
2.政府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 第52页 |
3.政府加强对影子教育机构的监管 | 第52-53页 |
(三)公立学校管理方面 | 第53-54页 |
1.校际间形成发展共同体 | 第53页 |
2.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差异化教学 | 第53-54页 |
3.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 | 第54页 |
(四)家庭方面 | 第54-56页 |
1.理性看待,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 第54-55页 |
2.注重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