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11-13页 |
1.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 | 第11-12页 |
2. 当前学校环境下高中生领导力开发的薄弱性 | 第12页 |
3. 个人对中学教育的期待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2.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第17-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2. 观察法 | 第19页 |
3. 访谈法 | 第19-20页 |
(五)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20-21页 |
1. 研究重点 | 第20页 |
2. 研究难点 | 第20页 |
3.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一、高中生领导力开发的理论探析 | 第21-27页 |
(一)高中生领导力开发的内涵 | 第21-22页 |
1. 领导力≠领导者的能力 | 第21页 |
2. 作为高中生基础素养的领导力 | 第21-22页 |
(二)高中生领导力开发的原则 | 第22-24页 |
1. 主体性原则 | 第22-23页 |
2. 体验性原则 | 第23页 |
3. 发展性原则 | 第23-24页 |
(三)学校环境下高中生领导力开发的途径 | 第24-27页 |
1. 高中生领导力开发的途径 | 第24-25页 |
2. 途径之间的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二、高中生领导力开发的校本课程实践:以郑州九中为例 | 第27-49页 |
(一)《“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核心概念 | 第27-28页 |
1.“中”与“精一执中” | 第27-28页 |
2. 领袖潜力唤醒 | 第28页 |
(二)《“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目标 | 第28-30页 |
1. 培养具有“精一执中”精神的学生领袖 | 第29页 |
2. 为学生交往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 第29-30页 |
(三)《“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内容 | 第30-35页 |
1. 探“中”课程:共性唤醒 | 第30-32页 |
2. 寻“中”课程:个性唤醒 | 第32-34页 |
3. 致“中”课程:灵性唤醒 | 第34-35页 |
(四)《“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实施 | 第35-40页 |
1. 课程开展方式 | 第36-37页 |
2. 课程实施环节与案例 | 第37-40页 |
(五)《“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评价 | 第40-49页 |
1. 评价方案 | 第40页 |
2. 从课程故事看课程效果 | 第40-49页 |
三、高中生领导力开发的校本课程实践之经验总结 | 第49-55页 |
(一)用学校精神引领校本课程发展 | 第49-50页 |
(二)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 第50-51页 |
(三)确立校本课程的实践性取向 | 第51-52页 |
(四)“学生教、学生学”作为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 第52-53页 |
(五)注重校本课程的交流与分享 | 第53-55页 |
四、高中生领导力开发的校本课程实践之前景展望 | 第55-61页 |
(一)深化课程目标的教育追求 | 第55-56页 |
1. 从核心素养看课程目标 | 第55-56页 |
2. 践行“种子信仰”的教育理念 | 第56页 |
(二)实现课程内容的梯度化设计 | 第56-58页 |
1. 课程内容的细化设计 | 第56-57页 |
2. 多样化的课程形式 | 第57-58页 |
(三)定位课程实施中的师生角色 | 第58-59页 |
1. 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与学生 | 第58页 |
2.“教师参与、学生在场”共促课程实施 | 第58-59页 |
(四)建立为了发展的评价方式 | 第59-61页 |
1. 摒弃传统的评价方式 | 第59-60页 |
2. 两种反馈机制的有效结合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