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一) 主题区域活动 | 第11页 |
(二) 教师指导行为 | 第11-12页 |
三、研究价值 | 第12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2页 |
(二) 实践价值 | 第12页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一) 主题区域活动研究 | 第12-13页 |
(二) 主题区域活动幼儿教师指导行为研究 | 第13-14页 |
五、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14-16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六、研究的对象 | 第16-17页 |
(一) 省四幼基本情况 | 第16页 |
(二) 省四幼教师的基本情况及专业水平现状 | 第16-17页 |
七、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7-18页 |
(二)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8页 |
(三) 研究成果的推广性强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主题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19-29页 |
一、教师在参观访问活动中的指导趋于形式化 | 第19-20页 |
二、教师在主题区域材料投放的间接指导隐没化 | 第20-22页 |
三、教师的观察记录呈现主观记录化 | 第22-24页 |
四、教师的直接指导与介入呈现随意性 | 第24-25页 |
五、教师在评价环节中的指导趋于表面化 | 第25-27页 |
六、教师的反思呈现瓶颈期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主题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指导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一、教师把握主题课程走向的能力不高 | 第29页 |
二、缺少主题区域材料投放的方法,忽视教师的间接指导 | 第29-30页 |
三、缺乏观察记录的方法,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欠缺 | 第30-31页 |
四、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丰富的专业知识未转化为外在行为 | 第31页 |
五、缺少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要点缺乏针对性 | 第31-32页 |
六、教师运用专业化知识解释主题区域活动问题的能力不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主题区域活动中改善幼儿教师指导行为的对策建议 | 第33-52页 |
一、对幼儿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主题参访活动的对策建议 | 第33-36页 |
(一) 设立主题参访记录表展示专区,师幼共同汇总参访表 | 第33页 |
(二) 提供参加培训与专家指导的机会,创建学习共同 | 第33-36页 |
二、对投放主题区域材料的对策建议 | 第36-37页 |
(一) 配备百宝箱,投放层次性、开放性、多变性、非结构化的主题区域材料 | 第36-37页 |
(二) 把握主题走向,熟练运用集体式投放、跟进式投放和加减乘除材料策略 | 第37页 |
三、对主题区域中改善观察记录的对策建议 | 第37-39页 |
(一) 学习观察记录法,重置观察记录表 | 第37-38页 |
(二) 现场录像教研,练习巩固“白描”写作手法 | 第38-39页 |
四、对改善主题区域活动中指导方法的对策建议 | 第39-45页 |
(一) 总结指导方法,熟练掌握介入时机 | 第39-40页 |
(二) 设置问题情境,练习选择适合的指导策略 | 第40-45页 |
五、对改善主题区域活动后客观评价的对策建议 | 第45-46页 |
(一) 研习案例评价,确立评价内容和方法 | 第45页 |
(二) 建立宽松的分享交流平台,采用“减法策略”重点评价 | 第45-46页 |
六、对促进反思性教学的对策建议 | 第46-52页 |
(一) 持续“头脑风暴式”反思教研,帮助教师突破反思瓶颈 | 第46-47页 |
(二) 自评、互评、点评案例反思,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 第47-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0页 |
后记(含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