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第一节 本文的选题缘由 | 第13-15页 |
1. 实践教学的需要 | 第13-14页 |
2. 深化理论的需要 | 第14-15页 |
3. 文化传播的需要 | 第15页 |
第二节 汉俄成语学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 汉俄成语学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 汉俄成语翻译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3.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预期 | 第21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21-26页 |
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3页 |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3. 本文的结构体系 | 第24页 |
4.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24-26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理论依据 | 第26-34页 |
1. 认知语言学理论 | 第26-28页 |
2. 构式语法理论 | 第28-30页 |
3. 隐喻转喻理论 | 第30-31页 |
4. 大小三角理论 | 第31-34页 |
第二章 汉俄成语概论 | 第34-61页 |
第一节 汉俄成语的概念与特性 | 第34-41页 |
1. 汉语成语的概念与特性 | 第34-36页 |
2. 俄语成语的概念与特性 | 第36-39页 |
3. 本文采用的成语概念与特性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汉俄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41-48页 |
1. 汉俄成语在结构上的相同点 | 第42-44页 |
2. 汉俄成语在结构上的不同点 | 第44-46页 |
3. 汉俄成语的句法功能 | 第46-48页 |
第三节 汉俄成语语义的表现手段 | 第48-51页 |
1. 字面意义 | 第49页 |
2. 引申意义 | 第49-50页 |
3. 比喻意义 | 第50-51页 |
4. 形容意义 | 第51页 |
第四节 汉俄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51-54页 |
1. 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52-53页 |
2. 俄语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53-54页 |
第五节 汉俄成语修辞构成与分类 | 第54-61页 |
1. 汉俄成语的修辞手法 | 第55-56页 |
2. 汉俄成语的语体和感情色彩 | 第56-57页 |
3. 汉俄成语分类 | 第57-61页 |
第三章 汉俄名词类成语对比与翻译构式 | 第61-77页 |
第一节 汉俄名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61-62页 |
1. 汉语名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61-62页 |
2. 俄语名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62页 |
第二节 汉俄名词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62-66页 |
1. 汉语名词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63-64页 |
2. 俄语名词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汉俄名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66-71页 |
1. 汉语名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67-68页 |
2. 俄语名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68-71页 |
第四节 汉俄名词类成语的翻译构式 | 第71-77页 |
1. 形式与意义完全匹配的直译法 | 第72-73页 |
2. 替换形象保留意义的换译法 | 第73-74页 |
3. 消解形式遵循意义的意译法 | 第74-77页 |
第四章 汉俄动词类成语对比与翻译构式 | 第77-93页 |
第一节 汉俄动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77-82页 |
1. 汉语动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77-80页 |
2. 俄语动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80-82页 |
第二节 汉俄动词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82-84页 |
1. 汉语动词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82-83页 |
2. 俄语动词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83-84页 |
第三节 汉俄动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84-88页 |
1. 汉语动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84-85页 |
2. 俄语动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85-88页 |
第四节 汉俄动词类成语的翻译构式 | 第88-93页 |
1. 形式与意义完全匹配的直译法 | 第89页 |
2. 替换形象保留意义的换译法 | 第89-90页 |
3. 消解形式遵循意义的意译法 | 第90-93页 |
第五章 汉俄副(动)词类成语对比与翻译构式 | 第93-103页 |
第一节 汉俄副(动)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93-96页 |
1. 汉语副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93-94页 |
2. 俄语副(动)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94-96页 |
第二节 汉俄副(动)词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96-98页 |
1. 汉语副词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96-97页 |
2. 俄语副(动)词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97-98页 |
第三节 汉俄副(动)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98-99页 |
1. 汉语副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98-99页 |
2. 俄语副(动)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99页 |
第四节 汉俄副(动)词类成语的翻译构式 | 第99-103页 |
1. 形式与意义完全匹配的直译构式 | 第100页 |
2. 替换形象保留意义的换译构式 | 第100-101页 |
3. 消解形式遵循意义的意译构式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汉俄数词类成语对比与翻译构式 | 第103-120页 |
第一节 汉俄数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103-106页 |
1. 汉语数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103-105页 |
2. 俄语数词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汉俄数词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106-111页 |
1. 表达准确的数量关系和数值意义 | 第106-108页 |
2. 表达比实际意义“多”之涵义 | 第108-109页 |
3. 表达比实际意义“少”之涵义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汉俄数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111-114页 |
1. 汉语数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111-113页 |
2. 俄语数词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113-114页 |
第四节 汉俄数词类成语的翻译构式 | 第114-120页 |
1. 数量实指的形式与意义完全匹配的直译构式 | 第115-117页 |
2. 数量指多的消解形式遵循意义的意译构式 | 第117-118页 |
3. 数量指少的消解形式遵循意义的意译构式 | 第118-120页 |
第七章 汉俄特殊类成语对比与翻译构式 | 第120-135页 |
第一节 汉俄特殊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120-124页 |
1. 汉语特殊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120-121页 |
2. 汉语特殊类成语的语法特点 | 第121-122页 |
3. 俄语特殊类成语的结构形式 | 第122-123页 |
4. 俄语特殊类成语的句型与语法结构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汉俄特殊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124-126页 |
1. 汉语特殊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124-125页 |
2. 俄语特殊类成语的语义核心 | 第125-126页 |
第三节 汉俄特殊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126-130页 |
1. 汉语特殊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126-127页 |
2. 俄语特殊类成语的文化内涵 | 第127-130页 |
第四节 汉俄特殊类成语的翻译构式 | 第130-135页 |
1. 形式与意义完全匹配的直译构式 | 第130-132页 |
2. 替换形象保留意义的换译构式 | 第132-133页 |
3. 消解形式遵循意义的意译构式 | 第133-135页 |
第八章 汉俄成语通用翻译构式原理 | 第135-152页 |
第一节 汉俄成语翻译构式原则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汉俄成语翻译构式 | 第136-137页 |
第三节 汉俄成语翻译构式详解 | 第137-141页 |
1. 直译构式 | 第137-138页 |
2. 换译构式 | 第138-140页 |
3. 意译构式 | 第140-141页 |
第四节 《红楼梦》成语俄译翻译构式原理验证 | 第141-152页 |
1. 名词类成语翻译及检验 | 第142-143页 |
2. 动词类成语翻译及检验 | 第143-145页 |
3. 数词类成语翻译及检验 | 第145-147页 |
4. 副(动)词类成语翻译及检验 | 第147-148页 |
5. 特殊类成语翻译及检验 | 第148-149页 |
6. 未译成语的翻译构式 | 第149-152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60-161页 |
读博期间(2008-2013)参加的学术活动 | 第161页 |
读博期间(2008-2013)主持并完成的研究课题 | 第161-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