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3页 |
第一节 论题的缘起 | 第14-19页 |
一、国际科学课程改革时代的到来 | 第15-18页 |
二、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中的课程与教材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概述 | 第19-49页 |
一、中国《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介绍 | 第19-21页 |
二、日本《中学学习指导要领》内容介绍 | 第21-25页 |
三、韩国《中学课程解读(Ⅲ)》(科学)介绍 | 第25-29页 |
四、新加坡《初中科学教学大纲(学术型)》介绍 | 第29-32页 |
五、英国《国家科学课程》简介 | 第32-33页 |
六、德国科学教育标准介绍 | 第33-35页 |
七、法国初中《自然教学大纲》内容介绍 | 第35-37页 |
八、俄罗斯普通基础科学教育标准介绍 | 第37-39页 |
九、美国科学课程标准介绍 | 第39-42页 |
十、澳大利亚科学课程标准介绍 | 第42-49页 |
第三节 研究的问题、步骤与意义 | 第49-53页 |
一、研究的问题 | 第49-50页 |
二、研究步骤 | 第50-5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51-53页 |
第二章 课程理论与教材难度概述 | 第53-79页 |
第一节 课程与教材 | 第53-57页 |
第二节 教材难度 | 第57-66页 |
一、教材概念界定 | 第57-58页 |
二、教材难度 | 第58-66页 |
第三节 影响教材难度的因素 | 第66-69页 |
一、教材难度的评价指标 | 第66-67页 |
二、静态教材难度的定量指标 | 第67-69页 |
第四节 方法论框架 | 第69-7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69-70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70-74页 |
三、评价工具 | 第74-76页 |
四、评分者信度分析 | 第76-79页 |
第三章 中外科学教材国际比较总体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79-181页 |
第一节 中外初中科学教材栏目分析 | 第79-109页 |
一、中国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教材栏目分析 | 第79-81页 |
二、日本东京书籍出版社《新科学》教材栏目分析 | 第81-84页 |
三、韩国双倍感觉出版社中学《科学》教材栏目分析 | 第84-88页 |
四、新加坡马歇尔·卡文迪教育出版社《Interactive Science For Inquiring Minds》教材栏目分析 | 第88-91页 |
五、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Essentials Science Core》教材栏目分析 | 第91-93页 |
六、德国康乃馨出版社《生物》《物理》《化学》教材栏目分析 | 第93-96页 |
七、法国弥敦道出版社《物理化学》和《生命与地球的科学》教材栏目分析 | 第96-99页 |
八、俄罗斯教育出版社《生物》《物理》《化学》《地理》教材栏目分析 | 第99-103页 |
九、美国培生教育集团原版,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科学探索者》教材栏目分析 | 第103-106页 |
十、澳大利亚培生教育出版集团澳大利亚公司《科学聚焦》教材栏目分析 | 第106-109页 |
第二节 中外初中科学教材总体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09-128页 |
一、十国初中科学教材整体难度排名 | 第109-112页 |
二、十国初中科学教材综合内容难度排名 | 第112-115页 |
三、十国初中科学教材不同年级的难度排名 | 第115-120页 |
四、十国初中科学教材正文及习题难度排名 | 第120-128页 |
第三节 中外初中科学教材分国家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28-181页 |
一、中国浙教版《科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28-133页 |
二、日本《新科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33-137页 |
三、韩国中学《科学》教材研究结果 | 第137-143页 |
四、新加坡《交互科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43-149页 |
五、英国剑桥《核心科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49-155页 |
六、德国《科学》教材定量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55-159页 |
七、法国《科学》教材定量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59-166页 |
八、俄罗斯科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66-170页 |
九、美国《科学探索者》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70-174页 |
十、澳大利亚《科学聚焦》教材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74-181页 |
第四章 初中科学教材难度定性比较分析 | 第181-227页 |
一、教材主体:由关注科学知识转向关注学习者 | 第181-198页 |
(一) 内容编排螺旋式 | 第181-189页 |
(二) 知识呈现情境化 | 第189-198页 |
二、教材目标:由掌握科学知识转向培养科学素养 | 第198-209页 |
(一) 以知识为载体 | 第198-199页 |
(二) 以能力为取向 | 第199-203页 |
(三) 以科学素养为目标 | 第203-209页 |
三、教材价值:从追求同一性到寻求多元化 | 第209-221页 |
(一) 教材资源多样 | 第209-212页 |
(二) 教材练习多维 | 第212-218页 |
(三) 文化渗透凸显 | 第218-220页 |
(四) 多元融合趋势 | 第220-221页 |
四、教材方式:由体现学科性到体现综合性 | 第221-227页 |
(一) 综合教材为主 | 第222页 |
(二) 多种学科领域 | 第222-224页 |
(三) 注重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 第224-227页 |
第五章 启示与建议 | 第227-233页 |
一、教材编写要从关注物性向关注人性转化 | 第227-228页 |
二、教材目标要由掌握科学知识转向培养科学素养 | 第228-229页 |
三、教材价值:从追求同一性到寻求多元化 | 第229-230页 |
四、教材方式:由体现学科性到体现综合性 | 第230-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59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233-247页 |
外文参考文献 | 第247-259页 |
附录 | 第259-377页 |
附录1 十国初中科学教材内容框架 | 第259-300页 |
附录2 分领域知识框架(用作比较) | 第300-357页 |
附录3 十国初中科学教材难度研究数据 | 第357-3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77-378页 |
致谢 | 第378-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