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碲资源的概况 | 第10-11页 |
1.1.1 碲矿的储量 | 第10页 |
1.1.2 碲矿的分布类型 | 第10-11页 |
1.1.3 碲资源的用途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1 传统化学提取方法 | 第11-12页 |
1.2.2 微生物提取法 | 第12页 |
1.2.3 吸附法 | 第12-13页 |
1.2.4 溶液萃取法 | 第13页 |
1.3 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概述 | 第13-14页 |
1.3.1 微生物冶金历史及进展 | 第13-14页 |
1.3.2 微生物冶炼的概念 | 第14页 |
1.3.3 微生物湿法冶金发展趋势 | 第14页 |
1.4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代谢特征 | 第14-16页 |
1.4.1 氧化亚铁硫杆菌亚铁氧化系统 | 第15页 |
1.4.2 氧化亚铁硫杆菌硫氧化系统 | 第15-16页 |
1.5 硫化矿细菌浸出机理 | 第16-17页 |
1.6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硫化矿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8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碲矿工艺研究 | 第21-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 矿样 | 第21-22页 |
2.1.2 实验菌种 | 第22页 |
2.1.3 配制试剂 | 第22-23页 |
2.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3页 |
2.2 实验及测试方法 | 第23-27页 |
2.2.1 细菌活化及驯化培养 | 第23-24页 |
2.2.2 矿样预处理 | 第24-25页 |
2.2.3 浸矿条件对细菌浸矿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4 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2.3.1 细菌活化后的氧化活性 | 第27-28页 |
2.3.2 细菌耐受亚碲酸盐的目标浓度 | 第28页 |
2.3.3 细菌经浸矿环境驯化后生长活性变化 | 第28-29页 |
2.3.4 矿样预处理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2.3.5 细菌浸矿的最佳矿浆浓度 | 第30-32页 |
2.3.6 细菌浸矿的最佳接种量 | 第32页 |
2.3.7 细菌浸矿的最佳初始pH值 | 第32-33页 |
2.3.8 细菌浸矿的最佳温度 | 第33-34页 |
2.3.9 细菌浸矿的最佳转速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碲矿机理初步探索 | 第36-4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3.1.1 矿样 | 第36页 |
3.1.2 实验菌种 | 第36-37页 |
3.1.3 配制试剂 | 第37页 |
3.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7-38页 |
3.2 实验及测试方法 | 第38-40页 |
3.2.1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2.2 测试方法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3.3.1 无菌添加下Fe3+对碲矿氧化效果分析 | 第40-42页 |
3.3.2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碲的氧化效果分析 | 第42-43页 |
3.3.3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碲矿的氧化效果及浸出过程 | 第43-46页 |
3.3.4 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碲矿时浸出行为 | 第46-47页 |
3.3.5 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碲矿作用机理初步分析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聚乙二醇强化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碲矿研究 | 第49-5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9-51页 |
4.1.1 矿样 | 第49页 |
4.1.2 实验菌种 | 第49页 |
4.1.3 配制试剂 | 第49-50页 |
4.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0-5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4.3.1 聚乙二醇促进细菌氧化Fe2+的最佳相对分子质量 | 第52页 |
4.3.2 聚乙二醇2000促进碲矿溶解的最佳浓度 | 第52-53页 |
4.3.3 聚乙二醇2000促进细菌氧化Fe2+的最佳浓度 | 第53-54页 |
4.3.4 聚乙二醇2000对细菌浸出碲矿效果及浸出过程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