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第9-24页
    1 文献综述第9-21页
        1.1 流动儿童第9-11页
            1.1.1 流动儿童的界定第9-10页
            1.1.2 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第10-11页
        1.2 师生关系第11-13页
            1.2.1 师生关系的界定第11页
            1.2.2 师生关系的研究第11-12页
            1.2.3 师生关系的测量第12-13页
        1.3 自我概念第13-17页
            1.3.1 自我概念的界定第13-14页
            1.3.2 自我概念形成的条件第14-15页
            1.3.3 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第15-16页
            1.3.4 自我概念的功能第16-17页
            1.3.5 自我概念的测量第17页
        1.4 学校适应第17-19页
            1.4.1 学校适应的界定第17-18页
            1.4.2 学校适应的研究第18-19页
            1.4.3 学校适应指标和测量第19页
        1.5 师生关系、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第19-21页
            1.5.1 师生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第19-20页
            1.5.2 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第20页
            1.5.3 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第20-21页
    2 问题的提出第21-24页
        2.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1页
        2.2 研究目的第21-22页
        2.3 研究意义第22页
        2.4 研究假设第22-24页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第24-27页
    1 被试第24页
    2 研究工具第24-25页
        2.1 师生关系量表第24页
        2.2 自我概念测量第24-25页
        2.3 学校适应量表第25页
    3 研究程序第25页
    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5-27页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第27-35页
    1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自我概念以及学校适应的现状分析第27-28页
    2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自我概念以及学校适应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第28-29页
    3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第29-30页
    4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学校适应之间的相关分析第30-31页
    5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第31-32页
    6 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对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的中介效应第32-35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35-43页
    1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描述性分析第35-37页
        1.1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的特点第35-36页
        1.2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特点第36页
        1.3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特点第36-37页
    2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第37-40页
        2.1 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第37-38页
        2.2 流动儿童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第38-39页
        2.3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第39-40页
    3 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在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间的中介效应第40-41页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第41页
    5 教育建议第41-43页
第五部分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附录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生学校适应与人格特质、父母期望的关系
下一篇:污染环境罪量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