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1.1 流动儿童 | 第17页 |
1.1.2 心理适应 | 第17-18页 |
1.1.3 小组社会工作 | 第18页 |
1.2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1.2.1 小组动力学理论 | 第18-19页 |
1.2.2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 北京市海淀区X学校流动儿童心理适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0-29页 |
2.1 北京市海淀区X学校流动儿童心理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4页 |
2.1.1 封闭心理严重 | 第20页 |
2.1.2 自我认同感差,缺乏自信 | 第20-22页 |
2.1.3 厌学心理严重 | 第22页 |
2.1.4 仇视逆反心理 | 第22-23页 |
2.1.5 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 第23-24页 |
2.2 北京市海淀区X学校流动儿童心理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4-29页 |
2.2.1 情感经验的缺失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 第24页 |
2.2.2 二次留守导致流动儿童形成封闭心理 | 第24-25页 |
2.2.3 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学性 | 第25-26页 |
2.2.4 物质缺乏引起的流动儿童的需要不满 | 第26-27页 |
2.2.5 学校对流动儿童缺乏必要的关心和辅导 | 第27-28页 |
2.2.6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等对流动儿童的排斥 | 第28-29页 |
3 小组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心理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 第29-53页 |
3.1 小组工作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9-31页 |
3.1.1 方案开展学校和人群 | 第29页 |
3.1.2 基本情况分析 | 第29-31页 |
3.1.3 服务对象接案情况分析 | 第31页 |
3.2 小组工作初期筹备阶段 | 第31-34页 |
3.2.1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的目标 | 第31-32页 |
3.2.2 小组活动方案的总体设计 | 第32-34页 |
3.3 小组工作中期实施过程及分析 | 第34-47页 |
3.3.1 “打破封闭心理,消除陌生感” | 第34-37页 |
3.3.2 “认知自己,增强自信” | 第37-39页 |
3.3.3 “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团结精神” | 第39-42页 |
3.3.4 “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 第42-45页 |
3.3.5 “认识北京,归属和爱” | 第45-47页 |
3.4 小组工作后期:方案评估 | 第47-51页 |
3.4.1 方案计划评估 | 第47-48页 |
3.4.2 方案过程评估 | 第48-49页 |
3.4.3 方案结果评估 | 第49-51页 |
3.5 小组工作完结期:活动反思 | 第51-53页 |
3.5.1 小组成员改变情况 | 第51页 |
3.5.2 目标完成情况 | 第51页 |
3.5.3 结案跟踪反馈情况 | 第51页 |
3.5.4 小组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及社工反思 | 第51-53页 |
4 结论与对策 | 第53-61页 |
4.1 基本结论 | 第53-55页 |
4.1.1 小组社会工作对提高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具有优势地位 | 第53页 |
4.1.2 社会工作在解决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方面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 第53-54页 |
4.1.3 社会工作者对流动儿童提高城市心理适应性发挥重要作用 | 第54页 |
4.1.4 在提高流动儿童心理适应性方面小组工作技巧发挥重要作用 | 第54-55页 |
4.2 对策建议 | 第55-61页 |
4.2.1 家庭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情感支持与关怀 | 第55-56页 |
4.2.2 营造更加和谐的学校氛围以激发流动儿童的学习动机 | 第56-58页 |
4.2.3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提升流动儿童的自信心 | 第58页 |
4.2.4 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增强流动儿童的城市归属感 | 第58-59页 |
4.2.5 政府应加强制度保障以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感 | 第59-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