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研究--以大庆市A中学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4页
1 概念界定及工作方法第14-19页
    1.1 概念界定第14-15页
        1.1.1 亲社会行为第14页
        1.1.2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第14-15页
    1.2 小组工作方法第15-19页
        1.2.1 小组工作定义第15-16页
        1.2.2 小组工作模式第16-17页
        1.2.3 小组工作的特点第17页
        1.2.4 小组工作的功能第17-18页
        1.2.5 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途径第18-19页
2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第19-24页
    2.1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现状第19-21页
    2.2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缺失的表现第21-22页
        2.2.1 冷漠行为第21页
        2.2.2 逆反心理第21页
        2.2.3 缺乏合作第21-22页
        2.2.4 犯罪行为第22页
    2.3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第22-24页
        2.3.1 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第22页
        2.3.2 不良的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关系第22-23页
        2.3.3 青少年不健康的性格、心理特征第23页
        2.3.4 不良的社会道德风气第23-24页
3 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案例实施过程第24-39页
    3.1 小组初期筹备第24-26页
        3.1.1 小组成员招募与筛选第24页
        3.1.2 小组成员背景资料第24-25页
        3.1.3 小组目标第25页
        3.1.4 小组性质与特征第25-26页
        3.1.5 小组实施计划第26页
    3.2 小组工作开展过程第26-35页
        3.2.1 小组工作初期阶段第26-30页
        3.2.2 小组工作中期阶段第30-33页
        3.2.3 小组工作后期阶段第33-34页
        3.2.4 小组工作结束阶段第34-35页
    3.3 小组活动评估第35-39页
        3.3.1 活动过程评估第35-36页
        3.3.2 活动结果评估第36-37页
        3.3.3 活动总结与反思第37-39页
4 结论及对策第39-42页
    4.1 结论第39-40页
    4.2 对策第40-42页
        4.2.1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纠正青少年错误认知和行为第40页
        4.2.2 完善家庭结构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第40-41页
        4.2.3 加强学校对青少年德育素质教育第41页
        4.2.4 加强社会环境及社会媒体的监管作用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附录第44-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城市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X学校为例
下一篇:个案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以呼和浩特市A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