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周扬文艺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16-21页 |
2.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2.2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 第17-18页 |
2.3 周扬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的关系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及其形成 | 第21-25页 |
3.1 留日期间周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触和汲取 | 第21-22页 |
3.2 周扬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 | 第22-25页 |
第四章 周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 第25-34页 |
4.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艺实践活动 | 第25-27页 |
4.2 周扬与胡风的文艺论争 | 第27-28页 |
4.3 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 | 第28-30页 |
4.4“十七年时期”的文艺活动 | 第30-32页 |
4.5 新时期的文艺探索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周扬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 | 第34-41页 |
5.1 周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作用 | 第34-38页 |
5.1.1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 第34-36页 |
5.1.2 造成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过度政治化 | 第36-38页 |
5.2 周扬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现代思考 | 第38-41页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41-43页 |
6.1 结论 | 第4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