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通道内煤油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0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 ·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16-38页 |
| ·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热防护技术 | 第16-29页 |
| ·超临界压力下水和二氧化碳的流动传热特性 | 第29-35页 |
| ·超临界压力下煤油的流动传热特性 | 第35-3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38-40页 |
| 第二章 实验系统与方法 | 第40-60页 |
| ·实验原理 | 第40-41页 |
| ·实验系统介绍 | 第41-47页 |
| ·电加热系统 | 第41-42页 |
| ·预热管及实验管 | 第42-44页 |
| ·流量及压力调节装置 | 第44页 |
| ·测控系统 | 第44-45页 |
| ·观测段 | 第45-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56页 |
| ·数据推导 | 第47-52页 |
| ·电阻率标定 | 第52-53页 |
| ·散热标定 | 第53-55页 |
| ·实验步骤 | 第55-56页 |
| ·误差分析 | 第56-59页 |
| ·局部热流密度的不确定度 | 第56-57页 |
| ·局部壁温油温之差的不确定度 | 第57-58页 |
| ·局部传热系数的不确定度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三章 再生冷却通道内煤油的流型 | 第60-76页 |
| ·煤油在不同压力下的流型 | 第60-66页 |
| ·亚临界压力下的流型 | 第60-63页 |
| ·临界压力下的流型 | 第63-65页 |
| ·超临界压力下的流型 | 第65-66页 |
| ·流动方式对煤油流型的影响 | 第66-70页 |
| ·竖直通道内的流型 | 第67-69页 |
| ·倾斜通道内的流型 | 第69-70页 |
| ·裂解对煤油流型的影响 | 第70-72页 |
| ·流型转变经验公式 | 第72-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第四章 正癸烷亚临界及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特性 | 第76-96页 |
| ·实验方法 | 第76-77页 |
| ·正癸烷亚临界压力下的基本传热过程 | 第77-83页 |
| ·液相传热 | 第78-80页 |
| ·两相传热 | 第80-82页 |
| ·气相传热 | 第82-83页 |
| ·不同参数对正癸烷亚临界压力下传热特性的影响 | 第83-92页 |
| ·热流密度的影响 | 第83-87页 |
| ·流速的影响 | 第87-89页 |
| ·压力的影响 | 第89-92页 |
| ·正癸烷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特性 | 第92-94页 |
| ·小结 | 第94-96页 |
| 第五章 煤油在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特性 | 第96-113页 |
| ·煤油在超临界压力下的基本传热过程 | 第96-103页 |
| ·正常传热区 | 第99-101页 |
| ·传热强化区 | 第101页 |
| ·传热恶化区 | 第101-103页 |
| ·不同参数对煤油超临界压力下传热特性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 ·热流密度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 ·流速的影响 | 第105页 |
| ·压力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 ·煤油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实验关联式 | 第106-111页 |
| ·本文实验结果与已有传热关联式的比较 | 第106-110页 |
| ·本文提出的传热关联式 | 第110-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3页 |
| 第六章 煤油在近临界压力区的不稳定性 | 第113-134页 |
| ·不稳定性现象 | 第113-117页 |
| ·不稳定性现象概述 | 第113-115页 |
| ·振幅、频率 | 第115-117页 |
| ·不稳定性的影响参数 | 第117-126页 |
| ·不同参数对振荡发生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 ·稳定界限曲线 | 第121-126页 |
| ·不稳定性机理分析 | 第126-132页 |
| ·沸腾两相流中的不稳定性机理 | 第126-127页 |
| ·煤油在近临界压力区的不稳定性机理 | 第127-132页 |
| ·小结 | 第132-13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 致谢 | 第138-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54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