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引言 | 第13-23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13-15页 |
1.教学经验的启发 | 第13页 |
2.教学政策的引领 | 第13-14页 |
3.文学理论的启示 | 第14页 |
4.课程标准的指导 | 第14-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中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的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2.中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3.中国古代文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1.中国古代文论 | 第20页 |
2.中学古诗词教学 | 第20-21页 |
3.教学内容 | 第21页 |
4.教学方法 | 第2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文献法 | 第21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3.访谈法 | 第22-23页 |
一、运用中国古代文论指导中学古诗词教学的依据 | 第23-28页 |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 | 第23-24页 |
1.文学批评的含义 | 第23页 |
2.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关系 | 第23页 |
3.文学接受与文学鉴赏的关系 | 第23-24页 |
4.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关系 | 第24页 |
(二)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之处 | 第24-26页 |
1.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 第24-25页 |
2.注重人文精神、诗骚传统的一脉相承 | 第25页 |
3.注重内在精神与外在范畴共存的独特思维方式 | 第25-26页 |
4.追求文品与人品统一、人生与艺术统一的审美 | 第26页 |
(三)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 | 第26-28页 |
1.文化全球化的含义及弊端 | 第26页 |
2.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彰显民族文化 | 第26-27页 |
3.信息化的概念及负担 | 第27页 |
4.信息化背景下彰显民族文化 | 第27-28页 |
二、中国古代文论指导中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 第28-31页 |
(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 第28-29页 |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第28页 |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 第28页 |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28-29页 |
(二)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 第29页 |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 第29页 |
2.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 | 第29页 |
(三)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29-31页 |
1.有利于促进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 第29-30页 |
2.有利于促进语文美育的发展 | 第30-31页 |
三、运用中国古代文论指导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原则 | 第31-36页 |
(一)符合课程标准 | 第31-32页 |
1.符合阶段性宏观目标 | 第31-32页 |
2.符合具体的三维目标 | 第32页 |
(二)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2-34页 |
1.符合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第32-33页 |
2.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第33页 |
3.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 第33-34页 |
(三)因材施教 | 第34页 |
1.因教材实际情况施教 | 第34页 |
2.因具体学情施教 | 第34页 |
(四)教师主导 | 第34-36页 |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致 | 第34-35页 |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优化教学过程 | 第35页 |
3.要研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形式 | 第35-36页 |
四、运用中国古代文论指导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 第36-40页 |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确定教学目标 | 第36-37页 |
1.“境界说”与知识能力目标的确定 | 第36-37页 |
2.“知人论世”与过程方法目标的确定 | 第37页 |
3.“境界说”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 | 第37页 |
(二)《沧浪诗话》的观点与选择教学方法 | 第37-38页 |
1.“诗之品有九”与朗读法的选择 | 第38页 |
2.“诗之品有九”与讲授法的选择 | 第38页 |
(三)“知人论世”与选择教学内容 | 第38-39页 |
1.“知其人”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38页 |
2.“论其世”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38-39页 |
(四)“文以气为主”与遵循课程理念 | 第39-40页 |
1.气韵的统一性与课程理念的遵循 | 第39页 |
2.气韵的起伏性与课程理念的遵循 | 第39-40页 |
五、运用中国古代文论指导中学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教学实践 | 第40-44页 |
(一)在确定杜甫《春望》教学目标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1.符合课程标准 | 第40页 |
2.“境界说”及“知人论世”的应用 | 第40-41页 |
(二)在选择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1.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41页 |
2.“诗之品有九”的应用 | 第41-42页 |
(三)在选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1.因材施教 | 第42页 |
2.“知人论世”的运用 | 第42-43页 |
(四)在刘禹锡的《陋室铭》遵循课程理念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1.以教师为主导 | 第43页 |
2.“文以气为主”的应用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3页 |
附录 1:对中学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47-49页 |
附录 2:对中学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情况的访谈问卷 | 第49-50页 |
附录 3:对中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
附录 4:对中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情况的访谈问卷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