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音乐评论、欣赏论文

朱践耳《第十交响曲》及《第九交响曲》创作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言第7-10页
 一、选题理由第8页
 二、研究范畴第8-9页
 三、研究现状第9页
 四、研究方法第9-10页
第一章 朱践耳音乐创作的回顾第10-16页
 第一节 孜孜不倦的创作生涯第10-13页
  一、萌动、追逐的萌芽时期(1940——1949)第10页
  二、系统、专业的绽放时期(1955——1966)第10-11页
  三、伤痕、沉淀的宣泄时期(1978——1984)第11-12页
  四、执着、不凡的巅峰时期(1985——1999)第12-13页
 第二节“交响曲”的音乐创作第13-16页
  一、沉思与觉醒第13页
  二、神秘与奇幻第13-14页
  三、苦难与憧憬第14-16页
第二章 追本溯源的剖析第16-62页
 第一节 《第十交响曲“江雪”——为磁带和交响乐队作品 42》的本体分析第16-36页
  一、结构框架第18-19页
  二、音乐特征第19-36页
   (一)第一部分第19-29页
    1,“引子”部分第19-21页
    2,“江雪”主题第一次出现第21-27页
    3,琴与笛之间的默契第27-28页
    4,古琴双音倾诉第28-29页
   (二)第二部分第29-34页
    1,“江雪”主题第二次出现第29-30页
    2,“梅花三弄”主题三部轮奏第30-32页
    3,“梅花三弄”主题二部轮奏第32-34页
   (三)第三部分第34-36页
 第二节 《第九交响曲“朝霞”——为乐队与童声合唱作品 43》的本体分析第36-62页
  一、结构框架第39-41页
  二、音乐特征第41-62页
   (一)第一乐章第41-48页
    1,“引子”与大提琴独奏第41-42页
    2,短笛与长笛独奏第42-44页
    3,“斗争”主题第44-45页
    4,“警鸣”主题和弦的第一、二次出现第45-46页
    5,“斗争”主题变形第46-48页
    6,尾声第48页
   (二)第二乐章第48-51页
    1,八声部弦乐组(一)第48-49页
    2,“警鸣”主题和弦第三次出现第49页
    3,八声部弦乐组(二)第49-50页
    4,尾声第50-51页
   (三)第三乐章第51-62页
    1,第一部分第51-55页
     1)“力量”主题第51-52页
     2)“力量”主题赋格第52-55页
    2,第二部分第55-59页
     1)“警鸣”主题和弦第四次出现第55-56页
     2)“力量”主题卡农第56-57页
     3)“力量”主题高潮第57-59页
    3,第三部分第59-62页
     1)大提琴独奏第59-60页
     2)童声合唱《摇篮曲》第60-62页
第三章 回看《第十交响曲》与《第九交响曲》第62-69页
 第一节 开放的文化生态环境第63-66页
  一、八十年代之面貌第63-64页
  二、九十年代之面貌第64-66页
 第二节 人性回归的情感释放第66-69页
  一、“返璞归真”之求索第66-67页
  二、《第十》《第九》之思绪第67-69页
结论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附件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典音乐与爵士音乐的精妙融合--以赛伊的两首现代爵士风格的钢琴独奏作品为例
下一篇: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与歌剧咏叹调演唱风格与演唱技巧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