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我国激发创新能力的现实状况 | 第9-10页 |
|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要求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22页 |
| ·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其特征 | 第14-19页 |
|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14-15页 |
|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特征 | 第15-17页 |
| ·关于学习型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 ·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 | 第19-20页 |
|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第21页 |
| ·现有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河南省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界定 | 第22-23页 |
| ·创新能力的界定 | 第22页 |
| ·创新性的特点 | 第22-23页 |
| ·河南省高校教育状况 | 第23-24页 |
| ·办学规模扩大、层次仍然较低 | 第23-24页 |
| ·培养的高端人士太少 | 第24页 |
|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 第24页 |
| ·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重较低 | 第24页 |
| ·有关河南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情况 | 第24-28页 |
| ·缺少创新的思维和想法、怀疑能力较低 | 第25页 |
| ·自身创新能力浅薄 | 第25-26页 |
| ·缺乏创新思维 | 第26页 |
| ·创新技能不强 | 第26-27页 |
| ·缺乏地区性的团队创新体制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河南省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8-37页 |
| ·有关河南省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指标 | 第28-30页 |
| ·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能力 | 第28页 |
| ·创新知识基础 | 第28-29页 |
| ·创新思维能力 | 第29页 |
| ·创新技能 | 第29页 |
| ·创新想象能力 | 第29-30页 |
| ·创新环境 | 第30页 |
| ·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 第30-37页 |
| ·ISM 理论中循序渐进的的步骤 | 第31-37页 |
| 第五章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 第37-45页 |
|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意义 | 第37-39页 |
| ·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 第37页 |
|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第37-38页 |
| ·系统的思考问题 | 第38页 |
| ·学校结构更加的合理化,提高了综合实力 | 第38-39页 |
|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耦合 | 第39-40页 |
| ·两者都强调学习性 | 第39-40页 |
| ·两者都强调合作性 | 第40页 |
| ·二者皆重视创新能力 | 第40页 |
|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 第40-43页 |
| ·明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 第41页 |
| ·自我超越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基础 | 第41-42页 |
| ·应注意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 | 第42页 |
| ·创建创新能力应从培养思维方式着手 | 第42页 |
| ·创建同一个目标加强归属感和责任感 | 第42-43页 |
| ·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遵循全面和系统的原则 | 第43页 |
|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 第43-45页 |
| ·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 第43页 |
| ·以加强学习来促升能力 | 第43-44页 |
| ·创建自由体制,加强自主性 | 第44页 |
| ·营造创新文化环境 | 第44-45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