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一) 推进教师交流制度是北京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的政策选择 | 第11页 |
(二) 目前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存在许多障碍和误区 | 第11-12页 |
(三)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的普遍推进急需研究工作跟进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一)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及其制度研究 | 第14-20页 |
(二) 关于国外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研究 | 第20-22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2-2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一章 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变迁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25-31页 |
一、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及其内涵界定 | 第25-26页 |
(一) 教师交流 | 第25-26页 |
(二) 教师交流制度 | 第26页 |
二、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及其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第26-31页 |
(一) 制度变迁理论基本观点 | 第27-29页 |
(二) 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制度分析框架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的政策变迁历程 | 第31-38页 |
一、国家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的变迁历程 | 第31-34页 |
(一) 教师交流制的形成和倡导阶段(2000年之前) | 第31-32页 |
(二) 教师交流制的制度化与试点阶段(2001年到2009年) | 第32-33页 |
(三) 教师交流制科学化和普及化阶段(2010年以后)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二、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制度变迁案例分析 | 第34-38页 |
(一) 中心城区:东城区校长、教师区域轮岗 | 第35-36页 |
(二) 近郊区县:朝阳区校级干部跨校交流 | 第36页 |
(三) 远郊区县:密云县教师城乡换岗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现状分析 | 第38-49页 |
一、问卷、访谈设计与调研过程 | 第38-39页 |
(一) 问卷和访谈设计 | 第38-39页 |
(二) 调研过程 | 第39页 |
二、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 | 第39-43页 |
(一)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调研 | 第39-41页 |
(二) 交流教师分布基本情况 | 第41-43页 |
三、调查的基本结论分析 | 第43-49页 |
(一) 教师交流态度和意愿分析 | 第43-45页 |
(二) 教师交流制度评价分析 | 第45-46页 |
(三) 教师交流的执行机制分析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制度困境及其原因 | 第49-63页 |
一、北京市教师交流制度的制度困境 | 第49-52页 |
(一) 教师异地交流与教师属地管理困境 | 第49-50页 |
(二) 教师交流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稳定性矛盾 | 第50页 |
(三) 强制性教师交流制度与教师人本的管理理念冲突 | 第50-51页 |
(四) 学校教师编制的相对稳定与流动教师编制空缺矛盾 | 第51页 |
(五) 交流教师的文化适应与交流学校文化惯性差异 | 第51-52页 |
二、造成北京市教师交流的制度困境原因分析 | 第52-62页 |
(一) 教师交流制度设计可操作性不够 | 第52页 |
(二) 交流轮岗政策推进方式强制性 | 第52-53页 |
(三) 交流政策执行主体动因不足 | 第53-58页 |
(四) 教师交流制度变迁的外部环境支持不足 | 第58-60页 |
(五) 交流制度风险认识不足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促进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制度创新思考 | 第63-74页 |
一、完善和理解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目标 | 第63-64页 |
(一) 明确政策目标的价值取向 | 第63-64页 |
(二) 让教师作为交流主体参与决策 | 第64页 |
(三) 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积淀教师交流的社会基础 | 第64页 |
二、健全义务教育教师交流制度执行机制 | 第64-67页 |
(一)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科学导向机制 | 第65页 |
(二) 建立义务教育交流教师合理选拔机制 | 第65-66页 |
(三)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有效激励机制 | 第66页 |
(四) 优化义务教育交流教师科学评价机制 | 第66-67页 |
(五) 建立义务教育交流教师必要培训机制 | 第67页 |
(六) 建立区域义务教育交流教师数据库 | 第67页 |
(七) 明确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督导问责机制 | 第67页 |
三、合理划分与落实政府、学校、教师在义务教育教师交流中的责任 | 第67-71页 |
(一) 明确地方政府在教师交流中的主导责任 | 第68-69页 |
(二) 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教师交流中的参与责任 | 第69-71页 |
(三) 增强教师在交流中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 第71页 |
四、优化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政策环境 | 第71-72页 |
(一) 明确义务教育教师的法律地位 | 第71-72页 |
(二) 尽快修订相关教育法律,明确各主体在教师交流中的义务、责任和权力 | 第72页 |
(三) 建立义务教育交流教师的区域管理细则 | 第72页 |
五、加强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的法理性和学理性研究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1:调查问卷 | 第81-84页 |
附录2:访谈提纲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