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转喻的心智哲学视域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研究起因 | 第15-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 ·研究假设和目的 | 第19-20页 |
| ·章节介绍 | 第20-21页 |
| 第2章 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 | 第21-34页 |
| ·理论框架 | 第21-24页 |
| ·心智哲学与感受质 | 第21-22页 |
| ·言外转喻属性构建模式理论 | 第22-24页 |
| ·文献综述 | 第24-33页 |
| ·心智哲学理论概述 | 第24-26页 |
| ·认知语言学概述 | 第26-28页 |
| ·转喻研究概述 | 第28-31页 |
| ·言外转喻概述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材料来源 | 第34-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8-43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原言外转喻属性理论的合理性及其不确定性 | 第38-39页 |
| ·言外转喻属性推理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 第39-40页 |
| ·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的合理性 | 第40页 |
| ·言外转喻属性模式框架的构建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43-46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从说话人角度分析表意的感受质因素 | 第43-44页 |
| ·从听话人角度分析感受质对话语含义理解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感受质解读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