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转喻意向下的歇后语解读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 ·研究起因 | 第13-15页 |
| ·研究的问题及目标 | 第15页 |
| ·研究假设 | 第15-16页 |
| 第2章 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 | 第16-39页 |
| ·理论框架 | 第16-28页 |
| ·格式塔理论 | 第16-22页 |
| ·整合理论 | 第22-25页 |
| ·心理模型 | 第25-28页 |
| ·文献综述 | 第28-39页 |
| ·传统理论对歇后语的解读 | 第28-30页 |
| ·转喻概述 | 第30-39页 |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 ·方法论 | 第39页 |
| ·语料来源 | 第39-40页 |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40-47页 |
| ·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说明 | 第40-42页 |
| ·歇后语是间接言语行为 | 第40页 |
| ·歇后语体现意向性 | 第40-41页 |
| ·歇后语具有可取消性 | 第41页 |
| ·歇后语的语用模糊性 | 第41页 |
| ·歇后语的使用受语境限制 | 第41-42页 |
| ·歇后语是言外转喻属性操作 | 第42-43页 |
| ·言外转喻的推理步骤的意识和意向性 | 第43-45页 |
| ·意识与意向性 | 第43-44页 |
| ·属性推理步骤的意识和意向性 | 第44-45页 |
| ·歇后语的属性因果推理程序 | 第45-47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47-50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从说话人角度探究歇后语的生成和解读意向性 | 第47-48页 |
| ·从听话人角度探究歇后语的生成和解读意向性 | 第48-49页 |
| ·意向性内容和态度的具体分类分析 | 第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