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实证意义 | 第12-13页 |
| 四、论文框架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 第一节 口语石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三、存在问题及研究前景展望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错误分析理论、情感过滤假说对口语石化影响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 一、错误分析理论 | 第21-23页 |
| 二、国内外错误分析理论对口语石化影响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三、情感过滤假说 | 第24-26页 |
| 四、国内外情感过滤假说对口语石化影响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8-44页 |
| 第一节 口语石化的定义 | 第28页 |
| 第二节 SLA 模式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口语石化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 一、国内关于口语石化成因的研究 | 第29-30页 |
| 二、本论文拟对口语石化成因的研究 | 第30-31页 |
| 第四节 错误分析理论研究 | 第31-38页 |
| 一、定义 | 第31-32页 |
| 二、理论背景 | 第32-33页 |
| 三、理论意义 | 第33页 |
| 四、应用于口语石化研究 | 第33-35页 |
| 五、错误分析的程序 | 第35-37页 |
| 六、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 第37-38页 |
| 第五节 情感过滤假说研究 | 第38-43页 |
| 一、定义 | 第38-39页 |
| 二、理论背景 | 第39-40页 |
| 三、理论意义 | 第40-41页 |
| 四、应用于口语石化研究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44-67页 |
| 第一节 口语语料库的构建 | 第44-48页 |
| 一、前期准备工作 | 第44-45页 |
| 二、构建步骤 | 第45-48页 |
| 第二节 实验过程 | 第48-51页 |
| 一、实验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48-49页 |
| 二、实验对象 | 第49页 |
| 三、实验时间 | 第49页 |
| 四、实验步骤 | 第49-50页 |
| 五、实验工具 | 第50-51页 |
| 第三节 实验教学模式 | 第51-66页 |
| 一、错误分析理论与情感过滤假说的培训 | 第51-52页 |
| 二、错误分析理论与情感过滤假说结合的教学模式 | 第52-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7-130页 |
| 第一节 实验前测中对信度的检验 | 第67-69页 |
| 第二节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第69-85页 |
| 一、两组前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69-82页 |
| 二、两组前测数据与 CLOSEC 对比分析 | 第82-85页 |
| 第三节 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第85-96页 |
| 一、两组语音石化数据分析 | 第85-88页 |
| 二、两组语法石化数据分析 | 第88-93页 |
| 三、两组词汇石化数据分析 | 第93-94页 |
| 四、两组话语标记语石化数据分析 | 第94-95页 |
| 五、两组前测数据与 CLOSEC 对比分析 | 第95-96页 |
| 第四节 两组本身在实验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96-118页 |
| 一、控制组在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 第96-108页 |
| 二、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数据对比分析 | 第108-118页 |
| 第五节 访谈结果分析 | 第118-121页 |
| 一、教师访谈 | 第119-120页 |
| 二、学生访谈 | 第120-121页 |
| 第六节 口语石化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 第121-129页 |
| 一、口语石化的成因 | 第122-123页 |
| 二、应对口语石化的建议 | 第123-1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130-134页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30-131页 |
| 第二节 本论文的贡献 | 第131页 |
| 第三节 实验的局限性和不足 | 第131-132页 |
| 一、实验的局限性 | 第132页 |
| 二、实验的不足之处 | 第132页 |
| 第四节 实验结论对未来工作的启示 | 第132-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 结语 | 第134-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1-143页 |
| 附录 | 第143-2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