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有关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 | 第9-10页 |
·有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创新处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特色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学校社会工作 | 第15页 |
·小组社会工作 | 第15-16页 |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 第16页 |
·研究理论 | 第16-18页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6-17页 |
·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 第17页 |
·社会交换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18-24页 |
·研究所选高校基本情况概述 | 第18页 |
·调查过程 | 第18页 |
·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基本现状 | 第18-19页 |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原因分析 | 第21-24页 |
·个体因素 | 第21-22页 |
·家庭因素 | 第22页 |
·学校因素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4-28页 |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6页 |
·与传统心理咨询工作相对比学校社会工作的优势 | 第24-25页 |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 第25-26页 |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 第26-28页 |
·在学校开展小组工作的优势 | 第26页 |
·客观条件允许 | 第26-27页 |
·主观意愿强烈 | 第27-28页 |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实践过程 | 第28-40页 |
·小组活动介入的目的 | 第28页 |
·小组的基本准备情况 | 第28-29页 |
·小组组员的招募 | 第28页 |
·小组成员的需求评估 | 第28-29页 |
·小组的类型和时间 | 第29页 |
·确定小组目标 | 第29页 |
·小组工作活动过程 | 第29-35页 |
·第一次活动 | 第29-30页 |
·第二次活动 | 第30-32页 |
·第三次活动 | 第32-33页 |
·第四次活动 | 第33-34页 |
·第五次活动 | 第34-35页 |
·小组工作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分析 | 第35-38页 |
·小组活动效果评估方法 | 第35-36页 |
·大学生宿舍人际质量调查问卷 | 第36页 |
·艾森克人格问卷得分差异 | 第36-37页 |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差异 | 第37-38页 |
·小组活动的反思与总结 | 第38-40页 |
·反思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第40-44页 |
·主要结论 | 第40页 |
·关于小组工作介入学生问题的启示 | 第40-44页 |
·小组工作介入不同对象的启示 | 第40-41页 |
·小组工作介入策略的启示 | 第41页 |
·适时使用不同类型小组介入的启示 | 第41-42页 |
·小组介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9页 |
附录1: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 | 第47-49页 |
附录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49-56页 |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使用说明 | 第54-56页 |
附录3: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人)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