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二章 古代篇章修辞研究 | 第15-34页 |
·孔子和刘勰的篇章修辞观 | 第15-16页 |
·孔子的篇章修辞观 | 第15页 |
·刘勰“全面的修辞说” | 第15-16页 |
·隋唐五代宋金元篇章修辞研究 | 第16-33页 |
·隋唐代篇章修辞研究 | 第17-22页 |
·论谋篇修辞—定位“四术”说 | 第17页 |
·刘知几论史体篇章修辞—须前伏后应,条理清晰 | 第17-18页 |
·王昌龄论谋篇修辞 | 第18-19页 |
·皎然论谋篇—“通塞”、“盘礴”法 | 第19-20页 |
·白居易《金针诗格》论谋篇—破题、颔联、颈联、落句 | 第20页 |
·王叡论谋篇—“一篇血脉条贯体” | 第20页 |
·齐己论谋篇之结尾—“诗有六断”说 | 第20-21页 |
·徐寅《雅道机要》论谋篇 | 第21页 |
·文彧《诗格》论律诗谋篇法 | 第21-22页 |
·宋代篇章修辞论 | 第22-29页 |
·朱熹论谋篇—章法结构和篇章布局水准 | 第22-23页 |
·谢枋得论章法 | 第23-24页 |
·李涂《文章精义》论篇章结构—总评文章结构和论开头结尾 | 第24页 |
·黄庭坚论谋篇—“文章必谨布置”说 | 第24-25页 |
·韩驹论谋篇须“从头至尾,语脉连属” | 第25页 |
·范温论谋篇布局 | 第25-26页 |
·僧景淳、释惠洪论谋篇修辞 | 第26-27页 |
·姜夔论谋篇布局—重和谐、重变化 | 第27页 |
·吴沆论百韵诗之谋篇 | 第27-28页 |
·洪迈论谋篇布局—绝句与律诗有所不同 | 第28页 |
·严羽谋篇“起结”说 | 第28-29页 |
·《诗事》论谋篇“安顿得宜”说 | 第29页 |
·金元代篇章修辞论 | 第29-33页 |
·王若虚论谋篇修辞之弊 | 第29-30页 |
·方回论谋篇 | 第30页 |
·陈绎曾论谋篇布局修辞 | 第30-31页 |
·杨载论篇法—“律诗要法”、“古诗要法” | 第31页 |
·范椁论篇法—七言律诗、七言长古、五言长古、五言短古、乐府、绝句 | 第31-32页 |
·周德清论谋篇、“末句” | 第32-33页 |
·明清篇章修辞论 | 第33-34页 |
·张竹坡小说(金瓶梅)的篇章修辞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近现代篇章修辞论(1840—1949) | 第34-42页 |
·近代篇章修辞论(1840—1918) | 第34-39页 |
·刘熙载《艺概》的篇章修辞论—论章法的借鉴和创新 | 第34页 |
·施补华《岘佣说诗》的篇章修辞观 | 第34-35页 |
·朱庭珍《筱园诗话》论谋篇 | 第35页 |
·龙伯纯论谋篇布局 | 第35页 |
·王梦曾《中华中学文法要略 修辞篇》—首重章法篇法论 | 第35-37页 |
·来裕恂《汉文典》篇章修辞论 | 第37-38页 |
·吕云彪等《白话文做法》论白话文的构造—章法和篇法 | 第38-39页 |
·林纾《春觉斋论文》论篇法—“用笔八则” | 第39页 |
·陈衍《石遗室诗话》论诗的篇章结构 | 第39页 |
·现代篇章修辞论(1919—1949) | 第39-42页 |
·董鲁安重视全篇纲要 | 第39-40页 |
·曹冕《修辞学》论篇法 | 第40页 |
·薛祥绥《修辞学》论章法、篇法突出“变”字 | 第40页 |
·马叙伦《修辞九论》论篇章结构修辞 | 第40-41页 |
·汪震《国语修辞学》、宋文翰《国语文修辞法》、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都建立了以谋篇为纲的体系 | 第41页 |
·石苇《作文与修辞》论篇法 | 第41页 |
·夏丐尊、叶圣陶《文章讲话》论谋篇的开头与结尾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当代篇章修辞论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对篇章修辞的思考 | 第45-49页 |
·篇章修辞的“整体论” | 第45-46页 |
·篇章修辞的“境界说” | 第46-47页 |
·篇章修辞与“四六结构” | 第47-49页 |
·四六结构 | 第47页 |
·篇章修辞与“四六结构”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附录: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