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1页 |
·乳酸菌 | 第21-25页 |
·乳酸乳球菌 | 第22-23页 |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 | 第23-25页 |
·噬菌体 | 第25-27页 |
·乳酸菌噬菌体分类 | 第25-26页 |
·乳酸菌噬菌体基因组的特征 | 第26页 |
·德氏乳杆菌噬菌体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噬菌体的裂解系统 | 第27-36页 |
·裂解素 | 第28-30页 |
·穿孔素 | 第30页 |
·Holin-dependent裂解系统 | 第30-31页 |
·Holin-independent裂解系统 | 第31-33页 |
·穿孔素的精细调节功能 | 第33-34页 |
·裂解素作为抗菌剂的应用 | 第34-36页 |
·乳酸乳球菌末端代谢产物的精确分配 | 第36-39页 |
·乳球菌中丙酮酸的代谢与双乙酰合成途径 | 第36-37页 |
·乳球菌细胞内NADH/NAD~+的平衡 | 第37-38页 |
·乳球菌中应用代谢工程高产双乙酰研究进展 | 第38-39页 |
·利用启动子工程优化代谢流向 | 第39页 |
·本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溶源性乳杆菌的分布 | 第41-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菌株与生长条件 | 第42页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42-44页 |
·菌株鉴定 | 第44页 |
·溶源性菌株的检测 | 第44页 |
·噬菌体颗粒的浓缩与纯化 | 第44-45页 |
·噬菌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5页 |
·噬菌体基因组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 | 第45-46页 |
·噬菌体外壳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46页 |
·不同条件诱导温和噬菌体的产生 | 第46页 |
·结果 | 第46-51页 |
·溶源性在乳杆菌中的分布 | 第46-47页 |
·温和噬菌体的裂解曲线 | 第47-48页 |
·噬菌体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图谱 | 第48-49页 |
·噬菌体外壳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49-50页 |
·不同条件诱导温和噬菌体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比较分析德氏乳杆菌烈性噬菌体phiLdb与温和噬菌体phiJB基因组 | 第53-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菌株与噬菌体 | 第53-54页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54页 |
·烈性噬菌体phiLdb的增殖 | 第54页 |
·温和噬菌体phiJB的扩增 | 第54页 |
·噬菌体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54-55页 |
·噬菌体基因组序列测定 | 第55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页 |
·结果 | 第55-64页 |
·噬菌体phiLdb与phiJB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55-56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6-62页 |
·核苷酸序列与基因组成 | 第56-57页 |
·噬菌体phiLdb与phiJB的基因组模块分析 | 第57-62页 |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62-64页 |
·讨论 | 第64-81页 |
第四章 利用噬菌体phiLdb裂解素构建新型抗菌剂 | 第81-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7页 |
·菌株、质粒和生长条件 | 第82-83页 |
·试剂 | 第83-84页 |
·phiLdb基因组的提取 | 第84页 |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84页 |
·重组菌的表达及SDS-PAGE | 第84-85页 |
·Lysdb蛋白的纯化 | 第85页 |
·Zymogram分析及Lysdb抗菌谱测定 | 第85-86页 |
·Lysdb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裂解活性 | 第86页 |
·Lb.casei/pBLysdb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混合培养 | 第86-87页 |
·结果 | 第87-94页 |
·lysdb基因编码蛋白结构预测 | 第87-88页 |
·利用大肠杆菌重组表达Lysdb | 第88-89页 |
·Lysdb的裂解谱测定 | 第89页 |
·Lysd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胞外裂解活性 | 第89-91页 |
·共存体系中Lysdb分泌型干酪乳杆菌对病原菌的裂解 | 第91-94页 |
·讨论 | 第94-97页 |
第五章 发酵乳杆菌温和噬菌体φPYB5裂解素Lyb5功能解析 | 第97-1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4页 |
·菌株、质粒和生长条件 | 第98-100页 |
·φPYB5的诱导及基因组提取 | 第100页 |
·载体构建和序列分析 | 第100-101页 |
·E.coli BL21中secA基因的敲除 | 第101页 |
·Lyb5及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与乳酸菌中的表达 | 第101-102页 |
·亚细胞组分的提取 | 第102页 |
·Lb.fermentum YB5的裂解及复性胶分析 | 第102-103页 |
·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 | 第103-104页 |
·结果 | 第104-113页 |
·乳杆菌噬菌体裂解素的N-端序列分析 | 第104-106页 |
·Lyb5及其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106-108页 |
·Lyb5的转运依赖SecA | 第108-109页 |
·Lyb5与Lyb5ΔSP在E.coli的亚细胞定位 | 第109-110页 |
·SP_(Lyb5)在乳酸乳球菌中的作用 | 第110-111页 |
·温和噬菌体φPYB5由宿主释放过程中合成裂解素Lyb5 | 第111-112页 |
·E.coli和L.lactis中SP_(Lyb5)介导目的蛋白转运 | 第112-113页 |
·讨论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发酵乳杆菌温和噬菌体φPYB5穿孔素拓扑结构解析及双组份裂解系统模型建立 | 第115-1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22页 |
·菌株、质粒和生长条件 | 第116-117页 |
·Hyb5基因序列分析 | 第117页 |
·Hyb5基因在Lb.fermentum YB5中的转录分析 | 第117-118页 |
·Hyb5基因及相关基因片段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18-119页 |
·细胞膜蛋白的提取及纯化 | 第119-120页 |
·Tricine-SDS-PAGE | 第120-121页 |
·E.coli BL21中绿色荧光蛋白与半乳糖营酶酶活的测定 | 第121页 |
·Pull-down实验 | 第121-122页 |
·蛋白质体外交联 | 第122页 |
·结果 | 第122-133页 |
·穿孔素基因内ORF和拓扑结构预测 | 第122-124页 |
·Hyb5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124-125页 |
·Hyb5跨膜结构域、预测ORF功能验证 | 第125-126页 |
·Hyb5在细胞膜形成针孔型孔洞 | 第126-127页 |
·Hyb5针孔向Hyb5P大孔的转换 | 第127-130页 |
·Hyb5的antiholin猜想 | 第130-131页 |
·Hyb5在大肠杆菌细胞膜上的交联 | 第131-132页 |
·二元裂解系统作用模型推测 | 第132-133页 |
·讨论 | 第133-135页 |
第七章 利用启动子工程调控乳酸乳球菌丙酮酸代谢流向 | 第135-1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6-142页 |
·菌株、质粒与生长条件 | 第136-137页 |
·构建组成型启动子库 | 第137-138页 |
·组成型启动子库的特征鉴定 | 第138-139页 |
·α-乙酰乳酸脱羧酶(aldB)的敲除 | 第139页 |
·组成型启动子控制NADH氧化酶表达 | 第139-140页 |
·发酵条件及产物分析 | 第140-141页 |
·酶活测定 | 第141-142页 |
·结果 | 第142-149页 |
·乳酸乳球菌noxE启动子分析及组成型启动子库建立 | 第142-144页 |
·启动子库特征鉴定 | 第144-145页 |
·NADH氧化酶表达 | 第145-146页 |
·L.lactis中精细调节乳酸与双乙酰产量 | 第146-148页 |
·L.lactis DA/pB6nox巴氏牛奶发酵 | 第148页 |
·细胞存活与H_2O_2含量测定 | 第148-149页 |
·讨论 | 第149-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外文写作 | 第164-182页 |
附表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