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物理师范生教学信念的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表目录第10-11页
图目录第11-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24页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第12-13页
  (一) 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呼唤教师教学信念的改变第12页
  (二) 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教学信念的发展第12-13页
  (三) 我国师范教育改革推动师范生教学信念的研究第13页
 二、教师的教学信念研究现状第13-18页
  (一) 国外教师教学信念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二) 国内教师教学信念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三) 现有研究的成果、不足及启示第16-18页
 三、物理师范生教学信念特征的研究意义第18-19页
  (一) 理论意义第18页
  (二) 现实意义第18-19页
 四、本研究的预期目标第19页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9-21页
  (一) 主要研究方法第19-20页
  (二) 研究特点及创新点第20-21页
 六、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关键(重难点)问题第21-24页
  (一) 研究内容第21-22页
  (二) 研究关键(难点)及重点问题第22-23页
  (三) 本研究流程图第23-24页
第二章 研究中教学信念相关概念及要素的确定第24-33页
 一、教学信念的涵义、成分及取向第25-27页
  (一) 信念概念第25页
  (二) 教学信念涵义第25-26页
  (三) 确定教学信念主要成分第26页
  (四) 确定教学信念研究取向第26-27页
 二、物理师范生教学信念的研究要素确定第27-29页
  (一) 对物理本质、学与教物理信念涵义第27-28页
  (二) 确定"教物理"信念要素第28-29页
 三、研究中教学信念的取向及其外显行为表现第29-31页
  (一) 教学信念的不同取向特征第29-31页
  (二) 教学信念取向外显行为表现第31页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第31-33页
  (一) 信念系统:Green信念系统维度分析理论第31-32页
  (二) 信念情景观:Putnam & Borko建构主义观第32页
  (三) 信念转变机制:Balacheff信念冲突理论第32-33页
第三章 整体研究方法的工具设计第33-38页
 一、物理师范生教学信念调查问卷第33-34页
  (一) 调查目的第33页
  (二) 问卷设计第33页
  (三) 调查对象第33-34页
  (四)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第34页
 二、课堂行为维度指标表第34-36页
  (一) 设计目的第34页
  (二) 指标制定第34-36页
  (三) 研究对象第36页
 三、师范生教学信念影响因素差异程度问卷第36-37页
  (一) 调查目的第36页
  (二) 问卷设计第36页
  (三) 调查对象第36页
  (四)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第36-37页
 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37-38页
第四章 实习之前教学信念取向调查研究第38-52页
 一、教学信念主要成分的取向调查研究第38-45页
  (一) 关于物理本质信念取向的分析第38-39页
  (二) 关于学物理信念取向的分析第39-42页
  (三) 关于教物理信念取向的分析第42-45页
 二、教学信念基本结构模型的获得第45-50页
  (一) 物理本质信念与学物理信念间的关系第45-47页
  (二) 物理本质信念与教物理信念间的关系第47-48页
  (三) 学物理信念与教物理信念间的关系第48-50页
  (四) 物理师范生教学信念的基本结构第50页
 三、实习前教学信念取向特点总体分析第50-52页
  (一) "传统观"教学信念取向依然存在第50页
  (二) "发展观"取向较高于"传统观"取向第50-51页
  (三) 学物理信念为核心与本质信念共同决定教信念第51页
  (四) 研究生学和教物理信念较本科生更为进步第51-52页
第五章 实习过程教学信念取向发展变化特征第52-67页
 一、三名实习教师的教学过程实录第52-60页
  (一) 实习前期教学、观摩、反思实录第53-55页
  (二) 实习后期教学、观摩、反思实录第55-59页
  (三) 授课实录小结第59-60页
 二、实习阶段师范生教学行为的特征变化第60-62页
  (一) 教学任务方面的变化第60-61页
  (二) 学习环境方面的变化第61-62页
  (三) 教学过程方面的变化第62页
  (四) 教学行为变化的实质第62页
 三、实习阶段教学信念取向的发展变化第62-65页
  (一) 教学任务的理解第63页
  (二) 教师角色的理解第63页
  (三) 学生学习的理解第63-64页
  (四) 师生关系的理解第64页
  (五) 教学策略的理解第64页
  (六) 教学评价的理解第64页
  (七) 教学信念取向变化的实质第64-65页
 四、实习阶段教学信念的取向表现及变化原因第65-67页
  (一) 实习初期未体现"发展观"信念取向的原因第65页
  (二) 实习后期仍体现"传统观"信念取向的原因第65-66页
  (三) 促进"发展观"信念取向变化的有效因素第66-67页
第六章 教学信念影响因素差异程度调查分析第67-74页
 一、教学信念影响因素差异程度的数据整理第67页
 二、教学信念影响因素差异程度的调查结果第67-72页
  (一) 中学学科阶段经历第67-68页
  (二) 大学师范教育经历第68-69页
  (三) 教育实习阶段经历第69-70页
  (四) 个人因素第70-71页
  (五) 社会因素第71-72页
 三、教学信念影响因素差异程度的总体结论第72-74页
  (一) 各因素作用的程度及差异第72-73页
  (二) 师范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第73-74页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存在问题第74-80页
 一、教学信念的基本结构模型第74-75页
  (一) 教学信念基本结构模型第74页
  (二) 教学信念基本结构模型启示第74-75页
 二、物理师范生教学信念取向情况堪忧第75-76页
  (一) 信念取向混合存在,"发展观"取向较高第75页
  (二) 实习期基本体现"传统观"教学信念取向第75页
  (三) 实习前期与实习后期教学信念取向"矛盾"第75-76页
 三、促进"发展观"教学信念取向的因素第76-78页
  (一) 教学信念取向表现"变化"第76页
  (二) 促进发展观教学信念的因素第76-77页
  (三) 物理师范生个人的职业准备第77-78页
 四、师范教育阻碍教学信念发展的问题第78-80页
  (一) 师范教育对教学信念的作用第78页
  (二) 物理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第78-80页
第八章 研究建议——促进发展观教学信念的构建第80-85页
 一、体现"发展观"教学信念取向的文化氛围第80页
 二、促进"发展观"教学信念取向的课程设置第80-81页
  (一) 建议教师课程处于课程结构核心第80页
  (二) 整合物理学科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第80-81页
  (三) 实践型课程贯穿教育理论教学始终第81页
  (四) 物理实验课程实施建议第81页
 三、体现"发展观"教学信念取向的教学方式第81-82页
  (一) 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建议第82页
  (二) 教师类课程教学方式的建议第82页
 四、有效培养"发展观"教学信念取向的教学实践第82-83页
  (一) 指导实习生的角色定位第82页
  (二) 鼓励教学实践中积极元素第82页
  (三) 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策略第82-83页
  (四) 指导有意义的教学反思第83页
 五、激发师范生"发展观"取向的教师职业兴趣第83页
 六、实践"发展观"教学信念取向的有效保障措施第83-85页
  (一) 大学和中小学联合培养第84页
  (二) 教育实习制度的健全第84页
  (三) 建立教育实习指导小组第84-85页
结束语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附录第89-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伦理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