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言 | 第8-10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一、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一) 诗歌和诗歌教学中的认识存在误解 | 第10页 |
(二) 诗歌教学太过拘泥于教材 | 第10-11页 |
(三) 教师对诗歌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高 | 第11-12页 |
二、抓住文本,深入诗歌教学 | 第12-28页 |
(一) 注重文本课题的研读,实施返朴归真的教学 | 第12-16页 |
1、解读诗题,能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 第13页 |
2、解读诗题,能够正确理解作者情感及思想 | 第13-14页 |
3、解读诗题,能够理清行文构思的线索 | 第14页 |
4、解读诗题,能够沉浸文本所营造的情境 | 第14-16页 |
(二) 加强对文本作者的了解,还原写作的现场 | 第16-18页 |
1、重点把握诗歌创作中的作者 | 第16-17页 |
2、介绍作者时应遵循的原则 | 第17-18页 |
(三) 重视诗歌语言的教学,把握文诗歌本内涵 | 第18-25页 |
1、表情性 | 第18-19页 |
2、意象性 | 第19-20页 |
3、反常规性 | 第20-22页 |
4、准确性 | 第22-25页 |
(1)、炼数量词 | 第23页 |
(2)、炼形容词 | 第23-24页 |
(3)、炼动词 | 第24页 |
(4)、炼虚词 | 第24-25页 |
(四) 综合多种因素,架设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桥梁 | 第25-28页 |
1、了解诗歌所处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 | 第25-26页 |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与创作风格 | 第26-27页 |
3、关注诗中出现的“序” | 第27页 |
4、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 第27-28页 |
5、要理解诗歌创作风格中的例外 | 第28页 |
三、抓住教材,回归文本教学 | 第28-30页 |
结束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后记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