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徽戏音乐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30页 |
(一) 缘起与对象 | 第11页 |
(二) 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之概况 | 第12-26页 |
(四) 思路与方法 | 第26-28页 |
(五) 创新与不足 | 第28-30页 |
一、历史脉络 | 第30-47页 |
(一) 婺剧徽戏相关概念辨析 | 第30-36页 |
(二) 徽戏溯源及婺剧徽戏源流考辨 | 第36-41页 |
(三) 婺剧徽戏生发的历史社会背景考察 | 第41-45页 |
(四) 婺剧徽戏的发展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二、皮簧音乐 | 第47-81页 |
(一) 皮簧各腔调源流及其关系考 | 第48-51页 |
1. 二簧腔“一腔四调” | 第48-50页 |
2. 西皮腔“一腔三调” | 第50-51页 |
(二) 皮簧生旦唱腔量化分析 | 第51-59页 |
1. 二簧“两腔” | 第51-55页 |
2. 西皮“两腔” | 第55-59页 |
(三) 皮簧音乐特征探微 | 第59-79页 |
1. 唱腔句幅 | 第59-61页 |
2. 腔式形态 | 第61-64页 |
3. 调式结构 | 第64-69页 |
4. 腔套规律 | 第69-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三、吹拨音乐 | 第81-99页 |
(一) 吹腔音乐 | 第81-88页 |
1. 音乐渊源 | 第81-82页 |
2. 曲体结构 | 第82-87页 |
3. 旋律特征 | 第87-88页 |
(二) 拨子腔音乐 | 第88-96页 |
1. 音乐渊源 | 第88-89页 |
2. 曲体结构 | 第89-94页 |
3. 旋律特征 | 第94-96页 |
(三) 吹拨合套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四、演唱艺术 | 第99-115页 |
(一) 行当唱腔 | 第99-100页 |
(二) 运腔用嗓 | 第100-104页 |
1. 用嗓类型 | 第101-102页 |
2. 用嗓趋变 | 第102-104页 |
(三) 唱腔“彩”音 | 第104-106页 |
(四) 方言字音 | 第106-113页 |
1. 方言字调特征 | 第107-109页 |
2. 方言字音关系 | 第109-113页 |
小结 | 第113-115页 |
五、演奏艺术 | 第115-135页 |
(一) 器物形态 | 第115-119页 |
1. 乐器构成 | 第115-117页 |
2. 乐队编制 | 第117-119页 |
(二) 技艺形态 | 第119-122页 |
(三) 器乐形态 | 第122-134页 |
1. 器乐曲牌 | 第122-125页 |
2. 锣鼓经 | 第125-132页 |
3. “花头台” | 第132-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六、唱伴艺术 | 第135-144页 |
(一) 过门音乐 | 第135-138页 |
1. 导引性过门 | 第136页 |
2. 结煞性过门 | 第136页 |
3. 贯穿性过门 | 第136-138页 |
(二) 托腔音乐 | 第138-142页 |
1. 重复性随腔 | 第138-140页 |
2. 变化性对腔 | 第140-142页 |
小结 | 第142-144页 |
结语 | 第144-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8页 |
致谢 | 第158-1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