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详细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1 绪论 | 第16-28页 |
·油液固体颗粒污染度检测的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油液固体颗粒污染度检测传感器概述 | 第17-21页 |
·油液固体颗粒污染度检测传感器种类及工作原理 | 第17-21页 |
·各类传感器检测特点比较 | 第21页 |
·介质恒压堵塞型传感器及检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介质恒压堵塞型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介质恒压堵塞型传感器固体污染度检测模型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23-25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5-27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本论文的结构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2 滤膜传感器研制的实验准备 | 第28-44页 |
·介质恒压堵塞型滤膜传感器的结构图 | 第28页 |
·微孔滤膜制作方案的确定 | 第28-29页 |
·600目不锈钢丝网镀覆方案确定 | 第29-35页 |
·化学镀 | 第29-32页 |
·电镀 | 第32-35页 |
·600目不锈钢丝网的镀前表面预处理 | 第35-43页 |
·600目不锈钢丝网微观结构和成分介绍 | 第35-37页 |
·不锈钢丝网镀前处理的重要性 | 第37页 |
·不锈钢丝网镀前处理工艺流程 | 第37-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镀覆实验 | 第44-62页 |
·600目不锈钢丝网化学镀镍 | 第44-53页 |
·化学镀镍溶液组成和工艺条件 | 第44页 |
·化学镀镍实验材料的准备 | 第44-45页 |
·化学镀镍溶液的配制 | 第45页 |
·镀液的补加 | 第45页 |
·镍含量分析方法 | 第45页 |
·600目不锈钢丝网化学镀镍 | 第45-51页 |
·化学镀镍层的性能 | 第51-53页 |
·不锈钢丝网化学镀镍常见故障、可能原因及纠正方法 | 第53页 |
·600目不锈钢丝网光亮酸性镀铜 | 第53-60页 |
·光亮酸性镀铜溶液组成和工艺条件 | 第53-54页 |
·试验材料的准备 | 第54页 |
·镀液配制方法 | 第54页 |
·600目不锈钢丝网酸性光亮镀铜 | 第54-59页 |
·电镀铜层的性能 | 第59-60页 |
·化学镀镍和电镀铜工艺特点比较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基于VB和Excel的试验数据采集系统研制 | 第62-72页 |
·试验装置硬件系统简介 | 第62-65页 |
·基于VB和EXCEL的试验数据实时采集、显示和保存 | 第65-71页 |
·VB及其MSComm控件简介 | 第65-67页 |
·试验数据实时采集及显示和保存程序设计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微孔滤膜传感器污染度检测模型的研究 | 第72-94页 |
·过滤的概念 | 第72页 |
·过滤过程类型 | 第72-73页 |
·介质过滤 | 第72页 |
·深层过滤 | 第72-73页 |
·滤饼过滤 | 第73页 |
·介质过滤基础理论 | 第73-77页 |
·堵塞模型 | 第74-75页 |
·滤饼过滤模型 | 第75-76页 |
·复合模型 | 第76-77页 |
·微孔滤膜堵塞机理探讨 | 第77-87页 |
·斜率n值确定法 | 第78-82页 |
·堵塞机理模型确定法 | 第82-87页 |
·10μM×10μM微孔滤膜传感器污染度检测模型研究 | 第87-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6 固体颗粒污染度检测模型参数及污染浓度的确定 | 第94-108页 |
·标准样液的颗粒分布 | 第94-95页 |
·体积—时间变化关系式 | 第95-98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98-106页 |
·滤膜微孔数的确定 | 第98页 |
·衰降时间常数的确定 | 第98-99页 |
·初始流量的确定 | 第99-100页 |
·流量衰降系数的确定 | 第100页 |
·膜孔堵塞系数的确定 | 第100-105页 |
·大于NAS12以及小于NAS8的样液的检测 | 第105-106页 |
·样液中的固体颗粒分布及样液污染度的确定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7 微孔滤膜传感器性能检测 | 第108-116页 |
·微孔滤膜传感器的重复性检验 | 第108-109页 |
·微孔滤膜传感器污染度检测精度的检验 | 第109-114页 |
·两种仪器检测结果比较 | 第109-113页 |
·不同压差下检测结果比较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6页 |
·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附录 数据接收和保存的VB程序 | 第122-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介 | 第13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