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线性模型在高一物理学习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8-1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国内外多层次线性模型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 第9页 |
·国内外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9-1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物理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影响学生学习因素的研究 | 第13-14页 |
·高中物理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4-19页 |
·影响物理学习的个人因素研究 | 第14-16页 |
·影响物理学习的班级因素的研究 | 第16-19页 |
·传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探讨 | 第19-21页 |
·基于学生水平的分析 | 第20页 |
·基于组水平的分析(班级或学校) | 第20页 |
·组内学生之间的分析 | 第20-21页 |
·多层线性模型应用于高中物理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1-22页 |
第3章 多层线性模型的一般原理 | 第22-37页 |
·多层线性模型简介 | 第22-24页 |
·历史回顾 | 第22页 |
·多层线性模型的核心思想 | 第22-24页 |
·多层线性模型的相关术语界定 | 第24-25页 |
·模型的设定 | 第25-32页 |
·一般的两水平模型 | 第26-28页 |
·两水平简化模型 | 第28-29页 |
·多层线性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29-32页 |
·多层线性模型的参数检验 | 第32-34页 |
·固定参数的检验 | 第33-34页 |
·水平1随机系数的检验 | 第34页 |
·方差与协方差成分的检验 | 第34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34-37页 |
·国外的研究概况 | 第34-35页 |
·国内的研究概况 | 第35-37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 | 第37-67页 |
·研究设计 | 第37-43页 |
·研究问题 | 第37页 |
·研究假设 | 第37-40页 |
·研究工具 | 第40页 |
·调查对象 | 第40页 |
·数据的收集 | 第40页 |
·变量的初步筛选与赋值 | 第40-42页 |
·问卷制作 | 第42-43页 |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3-55页 |
·信度检验 | 第43页 |
·效度检验 | 第43-45页 |
·建立多水平模型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高一物理学习影响因素的筛选 | 第46-54页 |
·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影响因素选择 | 第54页 |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过程设计 | 第54-55页 |
·分析过程与结果 | 第55-64页 |
·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55-56页 |
·个体层面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56-58页 |
·群体层面对高一物理学习成绩的解释 | 第58-60页 |
·包含两个水平上的自变量模型分析与结果 | 第60-64页 |
·结论 | 第64-6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对本研究的总结 | 第67-68页 |
·多层线性模型研究的优缺点和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1:高一物理学习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第72-77页 |
附录2:各班学生水平影响因素统计的原始数据 | 第77-89页 |
附录3:各班班级水平影响因素统计的原始数据 | 第89-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