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1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1.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3.对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 第16-18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访谈法 | 第19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9-20页 |
3.实地调研法 | 第20页 |
4.比较分析法 | 第20页 |
五、研究的程序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29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4页 |
二、理论分析框架 | 第24-29页 |
第三章 天河区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现状调查 | 第29-46页 |
一、天河区外来工子女受教育概况 | 第29-31页 |
1.天河区外来工子女概况 | 第29页 |
2.政策法律和办学机构概况 | 第29-30页 |
3.教育经费主要来源和项目 | 第30-31页 |
二、天河区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状况的评价调查 | 第31-46页 |
1.外来工子女家庭的基本经济状况 | 第31-35页 |
2.外来工子女就学学校的经费状况 | 第35-43页 |
3.地方政府划拨教育经费的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4.社会救助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的状况 | 第44-45页 |
5.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天河区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6-57页 |
一、经济、政策、体制的制约 | 第46-47页 |
1.生产力落后是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经费匮乏的重要原因 | 第46页 |
2.保障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的法津法规不健全 | 第46页 |
3."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是教育经费问题的政策障碍 | 第46-47页 |
二、教育经费投入、分配和引导存在政府缺位 | 第47-52页 |
1.教育财政责任主体缺位 | 第47-50页 |
2.教育经费投入政府缺位 | 第50-51页 |
3.教育经费合理分配政府缺位 | 第51-52页 |
4.引导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政府缺位 | 第52页 |
三、各式学校多方受限 | 第52-54页 |
1.民工子弟学校经营受限 | 第52-53页 |
2.公办学校学位受限 | 第53-54页 |
四、较低效用的经费保障效果 | 第54-55页 |
1.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 第54-55页 |
2.统计口径的模糊 | 第55页 |
五、连接环节的非信息化增加外来工子女教育管理的成本 | 第55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相关对策建议 | 第57-68页 |
一、政府作为主体统筹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 | 第57-61页 |
1.以公平的正义原则为导向 | 第57页 |
2.健全保障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的法律政策 | 第57-59页 |
3.拓宽政府财政拨款主渠道 | 第59-60页 |
4.建立教育经费补偿与分担机制 | 第60-61页 |
二、加大社会募集 推动社会力量办学 | 第61-65页 |
1.实施多件教育投资模式 | 第61-63页 |
2.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 | 第63-64页 |
3.建立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和引导机制 | 第64页 |
4.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 | 第64-65页 |
三、建立一套信息化管理方法 | 第65-68页 |
1.建立"钱随人走"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66页 |
2.建立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论文不足之处 | 第68-70页 |
一、结论 | 第68-69页 |
1.政府引导是保障外来工子女获得公平义务教育的主要方式 | 第68页 |
2.多渠道拓宽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筹措途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 第68-69页 |
二、论文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注释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75-78页 |
附录二:天河区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问题调查问卷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