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潜在课程的文化品格:问题的提出 | 第9-21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9-13页 |
(二) 以往相关的研究 | 第13-19页 |
(三)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9-21页 |
二、潜在课程的文化品格:基于文化的解读 | 第21-43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1. 潜在课程 | 第21-22页 |
2. 文化品格 | 第22-23页 |
3. 潜在课程的文化品格 | 第23-24页 |
(二) 潜在课程文化品格的分析框架 | 第24-37页 |
1. 潜在课程具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主体 | 第26页 |
2. 潜在课程包含了文化的基本要素 | 第26-27页 |
3.潜在课程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地位和文化价值追求 | 第27-31页 |
4.潜在课程具有自己的文化作用机制 | 第31-35页 |
5.潜在课程有自己的文化生长发育方式 | 第35-37页 |
(三) 潜在课程的文化属性特征解读 | 第37-43页 |
1.从共时性上看,潜在课程具有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 | 第37-38页 |
2.从历时性上看,潜在课程具有文化的时代性、发展性 | 第38-39页 |
3.从主体的成分来看,潜在课程的文化主体具有多样性 | 第39-40页 |
4.从内容的组成方式看,潜在课程具有文化的意义性、结构性 | 第40页 |
5.从作用机制看,潜在课程具有文化的潜隐性、缄默性 | 第40-42页 |
6.从效果评价看,潜在课程具有文化的理解性、关联性 | 第42-43页 |
三、潜在课程的文化品格:现实问题与理论构想 | 第43-55页 |
(一) 现实问题表征 | 第43-47页 |
1. 精神文化层面 | 第43-45页 |
2. 行为文化层面 | 第45-46页 |
3. 物质文化方面的问题表征 | 第46-47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47-51页 |
1. 精神文化层面:失去本真追求 | 第48-49页 |
2. 行为文化层面:缺少良性互动 | 第49-50页 |
3. 物质文化层面:缺乏可持续性和终极关怀 | 第50-51页 |
(三) 潜在课程文化品格的理论构想 | 第51-55页 |
1. 精神文化层面,具有追求本真的向上精神 | 第52-53页 |
2. 行为文化层面,互动应成为主导的行为模式 | 第53-54页 |
3. 物质文化层面,人与环境和谐共生 | 第54-55页 |
四、潜在课程的文化品格:经营策略 | 第55-66页 |
(一) 经营目标 | 第55-58页 |
1. 文化结构上,实现各种文化要素的协调共生 | 第55-56页 |
2. 运行品质上,积极构建意义世界 | 第56-57页 |
3. 作用效果上,实现学生的完美发展 | 第57-58页 |
(二) 经营原则 | 第58-60页 |
1. 在文化中 | 第58-59页 |
2. 重视创造 | 第59页 |
3. 重视整体促进 | 第59-60页 |
(三) 经营策略 | 第60-66页 |
1. 经营精神文化的策略 | 第60-64页 |
2. 经营行为文化的策略 | 第64-65页 |
3. 经营物质文化的策略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