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预期违约制度概述 | 第10-22页 |
一、预期违约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0-13页 |
(一) 预期违约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 预期违约的特征 | 第11-13页 |
二、预期违约制度的源起与演进 | 第13-16页 |
(一) 明示预期违约制度的确立 | 第13-15页 |
(二) 默示预期违约制度的确立 | 第15页 |
(三) 《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公约》对预期违约制度的继受和发展 | 第15-16页 |
三、预期违约与相关概念之比较 | 第16-22页 |
(一) 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之比较 | 第16-18页 |
(二)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之比较 | 第18-22页 |
第二章 预期违约制度的理论学说及其法律价值 | 第22-29页 |
一、预期违约制度的理论学说及其评析 | 第22-25页 |
(一) 预期违约制度的理论学说 | 第22-24页 |
(二) 对预期违约制度理论学说的评价 | 第24-25页 |
二、预期违约制度的法律价值 | 第25-29页 |
(一) 公平 | 第25-26页 |
(二) 效益 | 第26-27页 |
(三) 安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救济 | 第29-40页 |
一、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 | 第29-34页 |
(一) 明示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 | 第30-31页 |
(二) 默示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 | 第31-34页 |
二、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 第34-40页 |
(一) 明示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 第34-36页 |
(二) 默示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 第36-40页 |
第四章 我国预期违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的对策建议 | 第40-49页 |
一、我国预期违约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0-44页 |
(一) 预期违约制度体系和概念界定的缺陷 | 第40-41页 |
(二) 预期违约制度适用上的缺陷 | 第41-43页 |
(三) 预期违约制度救济方法上的缺陷 | 第43-44页 |
二、完善我国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4-49页 |
(一) 规范法律术语 | 第44页 |
(二) 删除不安抗辩权制度的有关规定 | 第44-46页 |
(三) 调整预期违约制度的立法体系 | 第46页 |
(四) 明确预期违约制度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救济手段 | 第46页 |
(五) 明确预期违约方提供担保的合理期限 | 第46-47页 |
(六) 明确承担预期违约责任的范围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