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红菌素的提取分离及其脂质体的制备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竹红菌素 | 第8-12页 |
| ·概述 | 第8页 |
| ·竹红菌素的生产 | 第8-10页 |
| ·竹红菌素作用原理 | 第10-11页 |
| ·竹红菌素的功效 | 第11页 |
| ·竹红菌素改性 | 第11-12页 |
| ·脂质体 | 第12-16页 |
| ·概述 | 第12-13页 |
| ·脂质体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 ·脂质体质量评价 | 第14-15页 |
| ·脂质体的应用与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立题依据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竹红菌素的提取与结晶纯化 | 第18-30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18-19页 |
| ·仪器 | 第18页 |
| ·试剂 | 第18-19页 |
| ·方法 | 第19-21页 |
| ·竹红菌素粗提取 | 第19页 |
| ·冷却结晶法分离竹红菌素 | 第19页 |
| ·蒸发结晶法分离竹红菌素 | 第19-20页 |
| ·溶析结晶 | 第20页 |
| ·竹红菌素HPLC-MS 测定 | 第20页 |
| ·HPLC 测定竹红菌素含量 | 第20页 |
| ·竹红菌素浓度-Abs 关系曲线测定 | 第20-2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9页 |
| ·竹红菌素粗提取结果 | 第21页 |
| ·竹红菌素HPLC 测定结果 | 第21-22页 |
| ·竹红菌素HPLC-MS 分析结果 | 第22-24页 |
| ·冷却结晶实验结果 | 第24-26页 |
| ·蒸发结晶结果 | 第26-27页 |
| ·溶析结晶结果 | 第27-28页 |
| ·不同结晶方法比较 | 第28页 |
| ·结晶方法的确定 | 第28页 |
| ·竹红菌素浓度-Abs 关系曲线测定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竹红菌素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30-38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0页 |
| ·仪器 | 第30页 |
| ·试剂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 ·脂质体的制备 | 第30-31页 |
| ·脂质体包封率计算公式 | 第31页 |
| ·破乳剂的选择 | 第31页 |
| ·竹红菌素总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萃取法测定包封率 | 第31-32页 |
| ·D101 大孔树脂柱层析法测定包封率 | 第32页 |
| ·葡聚糖凝胶微柱离心法测包封率 | 第32-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 ·破乳剂的选择 | 第33-34页 |
| ·石油醚萃取法 | 第34页 |
| ·D101 大孔树脂柱层析法 | 第34-35页 |
| ·葡聚糖凝胶微柱离心法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竹红菌素脂质体的制备与性质考察 | 第38-54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38-39页 |
| ·仪器 | 第38页 |
| ·试剂 | 第38-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 ·脂质体的制备 | 第39页 |
| ·竹红菌素脂质体的包封率,载药量的测定 | 第39页 |
| ·竹红菌素脂质体配方及工艺优化 | 第39-40页 |
| ·脂质体Zeta 电位的测定 | 第40页 |
| ·脂质体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40页 |
| ·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结构 | 第40页 |
| ·不同体系中竹红菌素的荧光强度 | 第40-41页 |
| ·竹红菌素脂质体稳定性 | 第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 ·竹红菌素脂质体制备条件优化 | 第41-48页 |
| ·脂质体Zeta 电位 | 第48页 |
| ·竹红菌素脂质体粒径的检测 | 第48页 |
| ·脂质体透射电镜图 | 第48-49页 |
| ·竹红菌素荧光强度 | 第49-50页 |
| ·脂质体的稳定性考察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4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