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零 绪论 | 第8-20页 |
·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关于语义指向问题的研究 | 第10-11页 |
·关于状位形容词的研究 | 第11-14页 |
·关于指宾状位形容词的研究 | 第14-17页 |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及提出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语料 | 第18-20页 |
·理论基础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语料来源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指宾状位形容词的句法考察 | 第20-37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0-24页 |
·状语、状位的概念及句子基本形式界定 | 第20-21页 |
·“NP+A+VP+O”句型描写 | 第21-24页 |
·“NP+A_o+VP+O”句式中的指宾状位形容词 | 第24-26页 |
·A_o 的范围 | 第24-25页 |
·含A_o 的句子 | 第25页 |
·语义指向判定标准 | 第25-26页 |
·指宾状位形容词的句法特征 | 第26-30页 |
·指宾状位形容词进入的三类句子 | 第26-27页 |
·指宾状位形容词的句法形式 | 第27-29页 |
·指宾状位形容词句法形式的分布倾向性 | 第29-30页 |
·指宾状位形容词前后各成分的句法特征 | 第30-36页 |
·VP 的句法语义特征 | 第30-34页 |
·主语N 的句法语义特征 | 第34-35页 |
·宾语O 的句法语义特征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指宾状位形容词的语义分析 | 第37-56页 |
·指宾状位形容词语义特征分析 | 第37-42页 |
·指宾状位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 第37-41页 |
·指宾状位形容词语义分类 | 第41-42页 |
·指宾状语句的句式义及状位句法位置义 | 第42-44页 |
·句式义 | 第42-43页 |
·句法位置义 | 第43-44页 |
·句式义和句法位置义对指宾状位形容词的选择与制约 | 第44-45页 |
·Ao 对句中各成分的反制约 | 第45-46页 |
·Ao 对VP 的选择制约 | 第45页 |
·Ao 对主语N 的选择制约 | 第45-46页 |
·Ao 对宾语O 的制约 | 第46页 |
·Ao 的语义功能 | 第46-47页 |
·义项确认功能 | 第46-47页 |
·消除歧义功能 | 第47页 |
·从“事件语义学”看指宾状语句 | 第47-54页 |
·关于事件语义学 | 第47-49页 |
·指宾状语句所涉及的事件结构 | 第49-51页 |
·指宾状语句各成分在事件结构中的角色 | 第51-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指宾状位形容词的语用分析 | 第56-69页 |
·指宾状语句的焦点分析 | 第56-57页 |
·话题、焦点和背景 | 第56页 |
·指宾状位形容词状态焦点的突显 | 第56-57页 |
·“制作类”指宾状语句中 Ao 表达的预期与意图 | 第57-66页 |
·预期与意图的突显 | 第57-58页 |
·Ao 在不同句法位置构成的预期度等级序列 | 第58-61页 |
·指宾形容词在补语位置上的偏离度分析 | 第61-65页 |
·关于“常式”问题 | 第65-66页 |
·“感知类”指宾状语句中 Ao 表达所感知到的主观感觉 | 第66-67页 |
·“呈现类”指宾状语句中 Ao 表达的主观评价 | 第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指宾状位形容词移位动因的认知解释 | 第69-73页 |
·指宾形容词状位实现的条件 | 第69-70页 |
·“制作类”指宾形容词状位实现的条件 | 第69页 |
·“感知类”指宾形容词状位实现的条件 | 第69页 |
·“呈现类”指宾形容词状位实现的条件 | 第69-70页 |
·指宾状位形容词的移位动因 | 第70-72页 |
·语言的主观性 | 第70页 |
·时间顺序原则 | 第70-71页 |
·距离象似动因 | 第71页 |
·“移情”的表现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