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乳酸乳球菌F44中耐酸相关sRNA s015的鉴定及相关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8-18页
    1.1 引言第8页
    1.2 乳酸乳球菌的耐酸机制分析第8-10页
    1.3 非编码小RNA的研究进展第10-13页
    1.4 sRNA靶基因的筛选与鉴定方法第13-14页
    1.5 sRNA的核心调控区第14-15页
    1.6 乳酸菌中的敲除方法第15-16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酸耐受相关的sRNAs015的鉴定第18-42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实验材料第18-23页
        2.2.1 实验菌株和培养基第18-19页
        2.2.2 实验药品和试剂第19-22页
        2.2.3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2-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33页
        2.3.1 RNA的提取第23页
        2.3.2 Northernblot杂交第23-24页
        2.3.3 质粒的提取第24页
        2.3.4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酶切回收及连接第24-25页
        2.3.5 敲除载体的构建及sRNAs015的敲除第25-29页
        2.3.6 乳酸乳球菌基因组的提取第29页
        2.3.7 大肠杆菌TG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9-30页
        2.3.8 感受态细胞化学法转化第30页
        2.3.9 转化子的筛选与验证第30页
        2.3.10 乳酸乳球菌F44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0-31页
        2.3.11 电击转化乳酸菌感受态细胞及转化子的筛选与验证第31页
        2.3.12 耐酸性检测第31-32页
        2.3.13 生长曲线及发酵液pH的测定第32页
        2.3.14 nisin效价的检测第32-33页
    2.4 实验结果第33-41页
        2.4.1 northernblot杂交验证sRNAs015存在第33-34页
        2.4.2 温敏型载体敲除sRNAs015第34-37页
        2.4.3 原始野生型菌株与缺失菌株耐酸性验证第37-38页
        2.4.4 原始野生型菌株与缺失菌株生存能力的分析第38-39页
        2.4.5 原始野生型菌株与缺失菌株产酸能力分析第39-40页
        2.4.6 nisin产量分析第40-41页
    2.5 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耐酸性sRNAs015靶基因预测与核心调控区预测第42-62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实验材料第42页
    3.3 实验方法第42-45页
        3.3.1 靶标预测第42-43页
        3.3.2 靶基因筛选第43-44页
        3.3.3 sRNA结合区域分析第44-45页
    3.4 实验结果第45-61页
        3.4.1 靶标预测结果第45-58页
        3.4.2 靶标基因筛选分析第58-59页
        3.4.3 s015核心调控区分析第59-61页
    3.5 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后续靶标的验证与机理分析第62-74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实验材料第62-63页
        4.2.1 实验菌株与培养基第62页
        4.2.2 实验药品和试剂第62-63页
    4.3 实验方法第63-69页
        4.3.1 插入eGfp蛋白的靶标验证第63-64页
        4.3.2 qRT-PCR验证第64-65页
        4.3.3 qRT-PCR相对定量方法原理第65-66页
        4.3.4 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66-67页
        4.3.5 融合eGfp基因的靶标验证第67-69页
        4.3.6 sRNA靶标验证菌株的荧光检测第69页
    4.4 实验结果第69-72页
        4.4.1 插入eGfp的体内靶标验证结果第69-70页
        4.4.2 qRT-PCR验证第70-71页
        4.4.3 融合eGfp靶标验证基因荧光值结果第71-72页
    4.5 小结第72-74页
第5章 突变验证与功能分析第74-88页
    5.1 引言第74页
    5.2 实验材料第74页
    5.3 实验方法第74-75页
        5.3.1 RNA二级结构与结合区预测第74页
        5.3.2 突变片段的获得第74-75页
        5.3.3 对sRNA进行位点突变的融合验证第75页
        5.3.4 耐酸性检测第75页
        5.3.5 生长曲线及发酵液pH的测定第75页
    5.4 实验结果第75-86页
        5.4.1 s015二级结构分析第75-77页
        5.4.2 sRNA与靶标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第77-80页
        5.4.3 靶基因酸耐受性分析第80-82页
        5.4.4 过表达靶基因生存能力分析第82-83页
        5.4.5 过表达靶基因产酸能力分析第83-84页
        5.4.6 靶基因可能功能分析第84-86页
    5.5 小结第86-8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6.1 结论第88-89页
    6.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附录 A 靶基因筛选软件源代码第96-104页
附录 B sRNA结合区域分析软件源代码第104-11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阳能热互补联合循环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空气间隙计算模型和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