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线路及杆塔论文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空气间隙计算模型和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杆塔间隙放电特性分析第12-16页
        1.2.2 杆塔间隙闪络概率评估第16-17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不同电压等级杆塔间隙放电试验特性研究第18-25页
    2.1 试验布置和方法第18-19页
        2.1.1 试验布置第18-19页
        2.1.2 试验方法第19页
    2.2 杆塔间隙操作冲击放电特性第19-20页
    2.3 杆塔间隙雷电冲击放电特性第20-21页
    2.4 杆塔间隙直流放电特性第21-22页
    2.5 杆塔间隙工频放电特性第22-23页
    2.6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3章 杆塔间隙放电特性的影响因素第25-34页
    3.1 气象条件对杆塔间隙放电的影响第25-26页
    3.2 降雨对杆塔间隙工频和直流放电的影响第26-30页
        3.2.1 降雨对工频放电的影响第27-29页
        3.2.2 降雨对直流放电特性的影响第29-30页
    3.3 均压环尺寸和塔身宽度对杆塔间隙放电的影响第30-33页
        3.3.1 均压环杆塔间隙放电的影响第30-31页
        3.3.2 塔身宽度对操作冲击放电电压影响第31-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杆塔间隙距离计算及闪络概率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第34-52页
    4.1 灰色关联度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杆塔间隙系数的影响程度第34-37页
    4.2 间隙系数计算模型及方法第37-38页
    4.3 杆塔间隙距离计算模型及方法第38-39页
    4.4 风雨条件下闪络概率模型机理分析第39-40页
    4.5 杆塔间隙闪络概率模型第40-45页
        4.5.1 风偏状态下至塔身及横担的最小距离d计算第40-42页
        4.5.2 允许最小间隙距离D的迭代计算方法第42-45页
        4.5.3 闪络状况评估第45页
    4.6 净距计算程序构架与实现第45-49页
        4.6.1 总体框架及界面第45-47页
        4.6.2 杆塔间隙距离的计算模型流程图第47-48页
        4.6.3 杆塔闪络概率评估模型流程图第48-49页
    4.7 算例分析第49-50页
        4.7.1 杆塔间隙距离计算算例第49页
        4.7.2 杆塔闪络概率计算算例第49-50页
    4.8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2-54页
    5.1 结论第52-53页
    5.2 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酸乳球菌F44中耐酸相关sRNA s015的鉴定及相关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炼焦煤间接传热传质过程特性的新型煤调湿技术构建